想要子女上好大学,但孩子成绩平平怎么办?在国外,父母只要向学校捐款就可以名正言顺把孩子送进哈佛、耶鲁等世界级顶尖名校。
但在中国,只有高考成绩这一条评判标准,有钱也挤不进去,不得不赞一句“中国教育公平”不是说说而已。
2014年,国内一个知名企业家就曾经向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捐款6亿元,轰动一时。在大家的探究之下才发现,企业家的儿子,一个在哈佛念书,另一个在耶鲁。
这等于把巨额财富拱手让给了国外,变相支持国外科研水平的发展,在国外大学学成后,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当地工作,造成资产和人才的双重损失。
数据也证明,中国急剧膨胀的富人群体,资产海外流动趋向明显,其中子女教育是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出国留学是中国富人最普遍的选择,85%的中国富人有计划送孩子出国留学。
如果捐款就能上名校,也许这些企业家会考虑把资产、子女留在国内,高校也获得了充裕的财政支持,可谓一举两得。
知乎上有人给出想要拿钱上清华的两个路径,一是移民后走留学生渠道。二是成立公司变身商场精英,申请读MBA或EMBA,合法合理合规。
还有网友建议:为了保证顶尖高校毕业生的含金量,建议入校宽松,毕业要求所有学生一致,达不到毕业要求不能毕业,把富二代培养成货真价实的清北毕业生。
还有的网友想得很开,反正这些富二代毕业后可以回家继续家业,不会跟普通人抢饭碗,抢个学位、上个名校没关系。
一名网友留言嘲讽说:“只要口子一开,今天100个名额,明天肯定可以1000个名额,后天所有名额都可以买了。穷人就搞快乐教育,名校和穷人算是彻底没关系了。”
冲着中国人对学历的看重,“剧场效应”很有可能产生,砸锅卖铁也要站着看戏、争破头也要进名校,这就用金钱垒高了求学的门槛。
一名河北网友则表示:“在中国明目张胆拿钱上名校,会挑战老百姓的心理底线,要知道隋唐以来科举制公平选拔的人才观念,早就深入人心了。”
中国教育制度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这个观念深入人心,教育承载的远超经济利益的考量,而更多是人民对公平的诉求,寒门学子对上升通道的信任,还有人民教育为人民的重大使命。
所以,不能单单从经济得失角度去衡量利弊,即便失去了很多,但请把教育这块公平公正的清白之地留出来,别玷污它。
因为它,寄托着成千上万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美好期望。有网友认为正是通过高考制度上升而来的底层孩子,创造力才更加旺盛。
有钱人花钱把成绩平平的子女送去了哈佛、斯坦福,我们心里不会泛起太多涟漪,如果用同样的方式把这些富二代送进北大、清华,真的会摧毁很多人的信念。
也有网友指出香港大V的逻辑漏洞:“人家哈佛耶鲁都是私立大学,国内基本上都是公立大学,拿公立大学的录取指标去换捐款,这不是变相卖掉国有资产来换钱吗?”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