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浙沪同频共振,安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但来自“包邮区”的强虹吸力,也让安徽面临人口、人才流失之困,大量地市纷纷拥抱长三角。
芜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身处安徽,受到合肥都市圈的辐射;毗邻江苏,本身又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成员。
与芜湖一样,安徽的马鞍山、滁州、宣城同样被划到了南京都市圈,而黄山则与杭州“眉来眼去”,成了杭州都市圈的正式成员。
作为省会的合肥,固然借着“最牛风投城市”的威名出尽了风头,在中西部地区不乏一争之力,但与杭州、南京等强二线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所以,单靠一个合肥,还无法对全省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合肥之外,再造一个副中心,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
芜湖足以担起这一重任。连南接北、承东启西、临江望海,芜湖本身就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
且不说海螺水泥、奇瑞汽车、三只松鼠、三七互娱等企业广为人知,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产业也在蒸蒸日上,不乏独当一面的能力。
根据规划,到2027年,芜湖GDP有望突破7000亿元,跻身长三角20强。届时,省域副中心城市,可谓名副其实。
一众省会城市或通过合并周边地市,或经由撤县(市)设区,做大体量,以此自身凸显全省乃至全国的位置。
根据最新数据,2022年,内地27个省会中,长春、银川GDP总量占了全省半壁江山,成都、武汉、西安三大强省会也超过35%,长沙、合肥超过25%。
在一众万亿级省会中,南京、济南双双垫底,两地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不到1/7,以至于坊间给了“弱省会”的称呼。
这些城市中,合肥、西安、成都、济南、长春先后通过合并周边地市,完成了外延式扩张,实现了城市规模和城市能级的双重跨越。
此外,在三大传统强省会之外,还有一众省会高调唱响“强省会”战略,包括长沙、太原、南昌、南宁、贵阳等地。
自从顶层设计提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以来,强省会与副中心迎来此消彼长的新时代。
随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出台多份文件,要求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严控撤县建市设区。
而国内大循环战略的横空出世,加上日益复杂的国际经贸关系,站在战略安全、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多中心无疑也是重要的。
因此,在宏观层面,我国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十个都市圈;在省域层面,强省会与省域副中心城市齐头并进,成了大势所趋。
可以看到,这些拥有双子星城的地方,省会之外的经济强市,要么是拥有计划单列市的身份,要么是首屈一指的港口城市,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但在中西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且不说中西部几乎没有非省会的大型港口城市,我国仅有的5个计划单列市更是全部集中于东部沿海——深圳、宁波、青岛、厦门、大连。
回顾历史,唯一具备这一条件的非省会城市只有重庆。在成为直辖市之前,重庆是地处四川的计划单列市,也是长江上游的大型港口,成渝一度唱响了四川省内的双城记。
然而,若从城市群的层面看,川渝地区仍旧在唱响“双城记”,这也是对成都“一城独大”最好的辩驳。
正如凯风在《中国城市大趋势》一书中所讲的,一个省份,如果连一个显眼的大城市都没有,恐怕都参与区域竞争的机会都没有,遑论在重大国家战略中获得一席之地?
就在近期,还有不少省会不断强调打造“强省会”的重要性,并将之写入十四五规划,这些地方多数都是经济弱省。
对于中西部的经济弱省来说,人口流失的局面需要扭转,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争取,无不需要强省会赤膊上阵。
对于东部的经济强省来说,经济强市众多,省会想要一家独大也不容易,关键是要区分好省会与经济强市之间的功能定位,让省会更好发挥省会功能,经济强市更多发挥经济功能。
至于中西部已经做大了强省会的省份,省会再继续膨胀,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培育多个副中心城市,无疑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