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以打造全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樣板省為目標,強化中試孵化、對接交易、科技金融支撐,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2021年,全省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2175.6億元,全國位次由2012年的第18位上升為第6位,初步形成了“改革+激勵”“企業+協同”“平台+批量”等市場化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安徽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面對職務科技成果處置程序繁瑣、周期長和存在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安徽省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和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中國科技大學與包括安徽農業大學在內5家省屬高校相繼被國家和安徽省列為試點單位,啟動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
中國科大將其持有的職務科技成果權益以協議方式轉讓給成果完成人,讓成果完成人擁有100%自主使用轉化權益,也使學校和成果完成人成為成果轉化“一致行動人”。目前,中國科大已有27項成果申請賦權,19項正在辦理,涉及75項知識產權,其中17項已在安徽落地。中國科大程林教授團隊成為賦權改革首批受益人之一。他將自己擁有的6項職務科技成果賦權、作價入股后,成立了合肥乘翎微電子有限公司。該公司已完成首輪融資,估值約1.5億元。目前,中國科大與5家省屬高校分別賦權試點項目19項、42項。
聚焦科技成果需求方“等成果”、供給方“不會轉”兩大難題,合肥探索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在全國首創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助推科技成果轉化從“被動等候”轉向“主動出擊”。
2022年1月,合肥從市屬企事業單位和縣(市)區、開發區等抽調人員組成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常態化登“門”(校門)入“室”(實驗室)對接高校院所,當好校(院)地對接“聯絡員”、成果收集“偵察兵”、成果轉化“經紀人”、專家團隊“服務員”,主動挖掘捕捉科技成果來肥轉化。2022年以來,已摸排省內外科技成果538項,推動在合肥新成立企業130家。在轉化專班的“挖掘”下,中國科大陳旸教授的分布式光纖傳感設備研發項目落地高新區並成立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已研制出光纖傳感設備原型機,可滿足國產化替代需求。
近年來,安徽以企業為主體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協同產學研一體轉化科技成果,實現了從“高校院所有什麼轉什麼”到“企業要什麼就組織產學研合作干什麼”的重大轉變。
創建於1969年的省屬國企皖維集團,通過委托技術開發、共建聯合實驗室、組建合資研發公司等方式開展協同攻關和成果轉化及產業化,促使企業成功步入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軌道。
皖維集團與天津大學自主研發並建成全國首個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質乙烯制聚乙烯醇生產線﹔與中國科大創新團隊、中國科大先研院按6:3:1持股組建安徽皖維先進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將高校、創新團隊與企業通過市場化機制緊緊捆綁在一起,待成果轉化后通過股份、淨收入提成等給予研發人員獎勵,已連續攻克聚乙烯醇(PVA)光學薄膜、汽車級聚乙烯醇縮丁醛酯(PVB)樹脂等產品生產技術難題,實現了關鍵核心裝備國產化。如今皖維集團已發展成為中國PVA行業的領軍企業,總資產逾100億元、年銷售收入超85億元、出口創匯超2億美元。
為有效解決企業創新人才“不夠用、不會用、不適用”等問題,2020年8月,來安縣與滁州學院協議共建科技成果轉化來安中心,創設由高校教師挂職企業副總、構建“企業點單、政府派單、中心買單、企業評單”的“科技副總”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該模式為來安縣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其中2021年簽約的9名科技副總已促成校企產學研合作等項目15項、合同金額470萬元,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近2000萬元、預期產值3.3億元、利稅4600萬元,有2家企業分別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9月17日,合肥大科學裝置成果轉化產業峰會在安徽創新館舉行,現場路演發布了8個大科學裝置衍生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及10余個大科學裝置建設中“沿途下蛋”的科研成果。激光掃描式眼底相機、曲率玻璃智能生成線、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部件等12個項目現場簽約,同時線上發布59項轉化交易成功項目,共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交易額82.2億元。
近年來,安徽省以共建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服務平台為重點,積極運用市場機制構建服務支撐平台,打造兼具風險投資與創業孵化雙重功能的“羚羊”工業互聯網科產平台、安徽科技大市場等,彌補科技成果市場轉化“短板”,推動科產企融合、成批量轉化成果。
截至目前,“羚羊”工業互聯網科產平台已注冊高校院所146家、企業超6萬家、近2萬科技研發人員成為個人服務商,發布科技成果44301條、需求10544條,促成對接超2000次。
安徽科技大市場則致力於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試驗場”走向“大市場”。2019年以來,已累計挖掘企業需求1000余項,服務企業8000多家,舉辦線上線下轉化活動230余場,促成項目交易額超400億元。
為推動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蕪湖市構建“市校創新平台產學研深度對接合作模式”,持續激勵引導大院大所落地搭建區域創新平台。目前,蕪湖已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以“科研機構+公司運營”形式,建有西電蕪湖研究院等6個市校創新平台,僅西電蕪湖研究院就已與企業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50余項,促進企業產生經濟效益近5000萬元。(汪永安)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