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那么一些人文采斐然,为文学史作出了贡献,即使消香玉损她的作品也会被世人永远的记住,永远的欣赏,她就是中国文学史不可缺少的璀璨一颗珍珠——张爱玲。
1920年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家里家境优越,名门望族。祖父是晚清有名的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长女,自幼便在私塾念书,学习知识,受家庭的影响,张爱玲也十分热爱学习,特别是在文章方面颇有天赋。
7岁时,她开始写小说,12岁时,所写的文章在校刊杂志上发表。收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不仅如此,她还全方面发展。在写作的同时学习绘画,钢琴,英文,可谓是样样精通。真正做到了一个书香家庭的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被人们称为真正的才女。
起初在《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但因其出色的文采,又被其他杂志社看上,先后发表了很多的文章影评,这些影评为她进入文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43年5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深受读者喜爱。
两人沟通后,柯灵让张爱玲尝试着去写文章,张爱玲采取了他的建议,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两人交谈的过程中,双双坠入爱河,经重重困难最终在一起了。本以为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没想到却是一个错误的开始。
在和张爱玲在一起后没多久,胡兰成就身边就又多了一个女人,张爱玲恨不起来,只好独自难过,远走香港。
在去香港之间,张爱玲并没有因此颓废,而是努力进步,她开始学习翻译文章,让自己的文学领域不仅仅是散文文章,也开始进攻翻译领域开始为美国新闻处翻译《老人与海》、《爱默生选集》等书。
直到1953年,张爱玲认识了宋淇、邝文美夫妇。他们的相识,也让张爱玲敞开了心扉,三人相谈甚欢。也正是这次的认识,让他们成为了张爱玲最好的朋友。
1935年,父亲去世,张爱玲移居美国,开始了自己的幽居生活。在定居洛杉矶期间,张爱玲很少与人来往,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朋友。
她喜欢这样的生活,也不希望别人来打扰自己。她总是喜欢一个人在家里静静的创作文章,而《半生缘》,《余韵》,《色戒》等一系列的名作都是在那个时候创作的。
晚年,张爱玲更愿意一个人生活,他喜欢一个人独居时的感觉,于是在美国期间,她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没有什么朋友,除了林氏同。
林氏同理解张爱玲心情,虽然是朋友但也很少去打扰她,只是偶尔二人才会见面,林氏同见张爱玲没有什么收入,便想着帮他,可张爱玲都婉拒了,坚持要自己生活,直到后来,她所居住的房子因为周边的环境问题无法入住,张爱玲才来找林氏同帮忙。
在林氏同的帮助下,张爱玲入住了一家公寓,虽然入住,但因她与房东不合,产生了小矛盾,房东看着林氏同的面子上,才勉强将房子租给她。
一间小屋,一张桌子,一个床,一个衣柜,这就是张爱玲晚年最后居住的地方,简陋质朴。可就是这样的环境,也让张爱玲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也让世人更加的了解到这个与众不同的文坛才女。
本以为张爱玲的晚年生活会在这样的幽静环境中度过。可好景不长,1995年,一则电话打到了林氏同这里,正是这个电话,让林氏同十分的痛心。
这则电话是张爱玲的房东打来的,他告诉林氏同张爱玲已经离开了人世,让他去处理张爱玲的相关事宜,因为无法联系到张爱玲的其他的好友,只能让林氏同到张爱玲居住的房子里处理。
林氏同听完,忍着心痛,来到张爱玲的公寓,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林氏同惊呆了,张爱玲安详的躺在自己的小床上,面容安详,十分憔悴。
据警察说,张爱玲已经去世一个星期了,无法想象,在这一个星期前,张爱玲经历了什么,环顾她房子的四周,环境十分的恶劣,垃圾都没处理,周围全是罐头等简单食品的包装,可见她生活条件的艰苦。
警察交给了林氏同一份遗嘱,原来张爱玲早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便想着要把自己的身后事交代一下,遗嘱中写道:所有的遗物和遗稿都寄给了她在香港的好友宋淇夫妇,死后让自己的灵魂要回归自由。
9月19日,林氏同向世人公布了张爱玲的遗嘱。9月30日,林式同和5个朋友按照张爱玲的遗愿,为她举行了海葬仪式。当天风和日丽,几人携带着张爱玲的骨灰出海,撒在了太平洋中。
一代文坛才女就这样消香玉陨,但也正如余秋雨所说,张爱玲虽然走了,走的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正是这样的一位寂寞之人为中国文学作出了贡献,他的作品也像历史证明了,她的价值。
这就是文坛大家张爱玲的一生,从书香门第到文坛名将,再到晚年凄惨,她的一生可谓充满了波折与惊奇,可就是这样的一生,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值得人们尊敬。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