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三年我们的目标是示范村超100个,每年增加粮食产量10万吨以上,把种植产业迅速发展起来。”颁奖现场,杨华德信心满满。
杨华德是四川内江人,现任威远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2013年10月,被选为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援非高级农业专家;2015年至今,作为第三批中国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组长,杨华德带领农业专家组成员,为当地实现粮食安全、农民减贫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杨华德也因此入选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总人口1200多万,可用耕地面积只有130多万公顷,90%的人口是农民,属于典型的农业国。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落后等,布隆迪的农产品不能自给自足,长期面临粮食安全的问题。为了改变布隆迪农民的境遇,杨华德带领专家组开始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
杨华德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专家组还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对当地农民的技术培训上。
学生艾力斯特在杨华德的带领下,掌握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两年时间内解决了全家的吃饭问题,失学的兄弟姐妹也回到了学校。在布隆迪迎来粮食丰收的喜悦时刻,年轻的艾力斯特也在筹备着自己的人生大事。
“我觉得我必须得让杨华德来参加我的婚礼。我要让我的父母家人朋友们看到,是谁帮我走到今天。”艾力斯特说道。
“深入田间地头,总是和农民们在一起。”这是布隆迪当地人对中国专家的普遍看法。在杨华德看来,没有一手的资料,没有一手的试验研究,就不可能拿出任何的技术指导规范或是意见,中国专家是深入到第一线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数据显示,2016年到2022年,布隆迪的水稻平均亩产由300多斤增至1300多斤,全国稻谷产量由5万余吨增至25万多吨。
2020年,本该结束工作回国的杨华德主动申请留在布隆迪。2023年,他又一次申请留下再干一个任期,这意味着他人生中的11年都工作生活在布隆迪这个遥远的非洲国家。
“我希望布隆迪能在我们专家组的支持下,通过我们的技术援助,解决国家贫困和粮食安全问题……”在获奖现场,杨华德动情地说道。
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着,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