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往往会敬仰英雄,尤其是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战士和科学家们,他们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被整个民族所铭记。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军功表彰的消息,此前“一等功臣之家”的消息也让许多人颇为关注,这是国家为他们的贡献所做出的最佳奖励,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很少听到过特等功的消息,虽然此前在各种历史典籍之中对此稍有提及,但却没有多少人清楚。此前,常有“三等功流汗、二等功伤残、一等功拿命换”的说法,那么要想获得特等功,需要付出什么呢?
1950年9月25~30日,“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0人,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代表258人、工作模范代表44人、英模单位代表5人、民兵英雄代表43人,此外还有国军起义部队代表64人列席会议。在诸部队代表中,立过特等功1~9次的78人,立过大功3~11次的36人。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在全国范围取得基本胜利的形势下召开的,目的是表彰在伟大的中国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和工作模范,激励全军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进而为全国多地的收尾工作进行完善,巩固新中国的统治。
这些能够被称为特等功臣的人无一不是在近代战斗之中取得突出贡献的人,因为他们在战争之中英勇无畏的精神,便授予他们如此殊荣。至于为何在今天我们再听过特等功的消息了,那是因为在1955年的时候,国家已经取消了特等功臣的评选标准,也就是说1955年之后便已经没有了特等功臣之说,因为和平年代的环境使得这一荣誉的评选并不现实。但是,即使现在不评选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曾经获得特等功臣荣誉的战士,了解一下他们的贡献,也明白要想获得特等功到底有多难?
1924年,张英才出生于山西万荣县,当时的环境里,百姓们的生活流离失所,一个孩子能够安全地长大就是一种幸运。出生于贫苦家庭里的张英才,有幸来到了八路军所办的学校中学习,在这里他了解到了国外列强对近代中国的侵略,也知道了当时局势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这让他很小就有了报国之情。
1939年,15岁的张英才加入了八路军115师学兵队。张英才在学兵队毕业后,被分配到212旅特务连,这是八路军中的精锐,主要负责侦察、渗透及攻坚等重要任务。年幼的张英才并没有因为年纪尚小而有什么掉以轻心,而是尽自己所能发挥自己的光热。
1941年,日军集结重兵对安泽、翼城、浮山一线的岳南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试图破坏我军在大后方的有生力量。
当时,221旅长率领部队与日军作战之时,日军一发炮弹却在旅长身边将要炸开,眼疾手快张英才迅速将旅长扑倒,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旅长的安全,事后,他却因此不幸负伤。对于此,他并没有在意,因为他也知道战场之上的局势瞬息万变,现在还不是他们休息的时候,因此他继续奋起抗争,确保部队能够安全撤退。
在和机枪连连长等人抗击日军保护旅部撤退之时,日军已经开始进行大范围的包围,此时的他已经做好了战斗牺牲的准备,虽然此时的他只有17岁,但他并没有畏惧死亡。幸运的是,此时他们的援军终于到来,战后,他便受到了旅部的嘉奖。
1945年,此时的张英才已经因为历次战争中的表现被任命为太岳4纵队13旅57团9连政治指导员。在上党战役爆发之时,张英才接到的任务是率领部队攻打长治。当时他率领着9连,趁着夜色,摸到了北城墙下准备对敌人发起进攻,而敌人对这一系列行动并没有什么察觉。
但是,当时张英才率领的9连却因为新兵太多,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战争,所以难免会有许多人紧张。在部队行进过程中,两个士兵手里用来登城的门板碰撞了一下,发出了清脆的响声,一时之间便让守城的军队惊醒,因为半夜有这样明显的声音,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当守城的国军听到响声之后,立即朝这些攻城的部队扔了几枚手榴弹,一时之间战况变得十分紧急,如果面临包围,这一小股部队可能会全军覆没,但是此时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他们只能选择坚守,撑到救援部队的到来,或许还会有新的希望。
在天逐渐亮了之后,敌人相继又派出一个营和其他人员来北门支援,这下张英才面对的压力更加巨大。守城的士兵也明白,如果北边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如果其他地方的部队支援过来,那他们的结果也同样不会好受,所以他们对于张英才的部队发起了猛攻。张英才的部队中虽然有不少的新兵,但是他们并不惧怕牺牲,没有选择后退,在张英才的指挥之下,他们先后22次打退敌人的冲锋,击毙、击伤敌人共计300多人。也正是因为张英才所率领的9连的坚持,拖住了敌人一定的力量,才使得其他三面的战争才能快速完成,快速解放了长治城。在战斗结束之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授予张英才率领的57团9连“铁的九连”称号。
1946年11月,胡宗南抽调晋西主力两个整编师西渡黄河,意欲进攻延安,而此时的晋南地区只有一个团以及保安团共计1万余人,也就是说此时是一个极好的进攻机会,如果能够把握得住,当然也是为了能够拖住其进攻的计划,当时的指挥者便决定让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和太岳军区第24旅联合发起吕梁战役。
此时的张英才已经正式担任九连连长,奉命和3连、8连一起在东阳村阻击国军的一个师。以三个连之力,阻击一个师的兵力,可想而知便是一场恶战。
但是在战斗打响之后,因为没有做好有利的协调,使得在9连冲入敌阵之后,负责掩护的3连、8连却提前收兵,面临敌人的层层包围。
但此时的张英才并没有自乱阵脚,他也明白如果自己放弃,自己的这些士兵该怎么办呢?他有序地进行着战场的指挥,率领着战士们与敌人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抗争。随着“全体上刺刀”,随着张英才一声令下,他们做好了与敌人战至最后一刻的准备。
幸运的是,57团主力终于到来了,张英才也终于挺过了这次绝境。因为在这次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张英才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奖章。
此后,张英才还在各种战斗之中做出了英勇的表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结束,张英才先后获得4次“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还有9次特等功的战绩,这样的成绩绝对是对得起“英雄”这一称号。
关于三八大盖的传说想必大家在各种影视剧中已经有所耳闻,当然大部分都是神剧镜头。在真实的历史之中,三八大盖作为我军能够战场之上获得的有利武器,对于战场实力的转变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它也有着明显的缺点,但总好比自己没有武器强很多。
1946年6月,国民党54军进攻南泉车站,魏来国的任务,则是率领4连战士,坚守东兰格庄阵地。实际上,完成这项任务十分不易,要知道,魏来国面对的是拥有美式装备的两个团,他的三八大盖,几乎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三八大盖不像专业的狙击枪,有着精准的瞄准辅助装备,要想用三八大盖击中敌人,那就必须得有过硬的射击技巧。只见战场之上的魏来国,拿起三八大盖有如神助,一瞬之间就干掉了40多个敌人。而旁边的人也想看一下到底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便想着来帮他计数,看看会有什么战果。
这场战争从凌晨一直打到了傍晚,在计数之下,在总计120次的射击之下,魏来国击毙了敌人110多人,这绝对是一个战场上的奇迹,也正是因为魏来国的英雄发挥,使得战士们对于战争充满了信心,虽然只剩下30多人,但却成功阻击了敌人,完成了交代的任务。
除此之外,1947年4月19日,已经是华野9纵77团4连连长的魏来国,奉命率部在蒙阴白马关阻击增援泰安的国民党第11师。在友邻部队的支援下,魏来国指挥全连官兵凭借险要地形,坚守阵地7天7夜。4连在魏来国的带领下苦练出的射击技术,在这次战斗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多次打退敌人整团整旅的猛攻,毙伤敌500多人,其中魏来国一人136枪打死敌人92名。此次战斗后,魏来国被评为特等战斗英雄并荣记一等功,4连也被纵队授予“白马关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
1946年15岁的张国富,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这绝对是新兵中的新兵,并且年纪实在太小,但年纪并没有阻碍他成为战场上的英雄。
1947年,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向盘踞在东北一带的敌人发起进攻,在打到北山之时,双方僵持不下,都付出了不小的伤亡,此时正需要一位急需扭转战争局势的人。
张国富在炮火的掩饰之下,孤身一人冲到了敌人的指挥部面前,掏出了手榴弹,而这让指挥部中的指挥者赵佰昭大吃一惊,毕竟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战争局势怎能是这样发展呢。在指挥者被活捉之后,国军自然便在正面战场上溃败。
这次战斗结束后,张国富的名字彻底红遍了部队当中,特别是一篇名为《16岁放牛娃张国富活捉国民党将军赵佰昭》让张国富名声大振,还直接记了大功一次。
当时的他奉命进攻廖耀湘的军团。他率领部队偷偷摸摸到了敌人所设立的指挥部附近,当时一群高级将领正在其中讨论作战计划,这不正是让一锅端吗?张国富也不负他们所望,一颗手榴弹进去,这些高级将领就牺牲了战场之上。而当时的廖耀湘正在指挥部外,并没有被影响到。但是这样的境况也让他十分吃惊,毕竟如果自己当时也在其中,可能也已经不在了。
就这样,我军用了极小的代价,就打败了廖耀湘的军团。而张国富因为突出的贡献,被授予了特等功。此时的他也就只有17岁。
在解放战争之后,张国富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之上,他同样英勇发挥,不惧牺牲。
在战争全部结束之后,他被保送到衡阳炮校学习,这自然是前途一片光明,但是他却从军校退学,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家乡之后的他被安排到矿物局工作,而且此时的他还改名为张国福,也就是说他抛弃了曾经所有的荣誉,成为了一名火药押送员。而他的女儿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曾经有那样骄人的成绩,只知道他是一位退伍军人。
直到多年之后,这个名字才重新出现在了众人眼中,多年来杳无音信的老英雄又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他的故事才让更多人了解。
可见,这些在战场之上获得特等功的军人,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英勇换来的,他们不怕牺牲,尤其是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今虽然没有特等功的称呼了,但是这些英雄的故事仍然值得让所有人铭记,毕竟他们为了我们的新中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值得每一位后人来了解他们的故事,向他们学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