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H 同学手持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金融专业录取通知书时,这个来自普通 211 院校会计专业的女孩,终于实现了从 “跨专业小白” 到 “名校准研究生” 的华丽转身。85 分的均分虽不算顶尖,但精准的规划与坚定的执行力,让她在竞争激烈的申请季中突围成功。
会计与金融虽同属商科领域,但在课程体系与能力要求上存在显着差异。H 同学的本科课程以财务会计、审计学等核算类课程为主,而香港顶尖金融项目更看重学生的量化分析能力、金融市场认知与建模技能。初期评估显示,她不仅缺乏金融核心课程学分,实习经历也集中在传统会计岗位,与目标专业的匹配度较低。
更具挑战性的是,香港理工大学金融专业常年位居 QS 金融学科排名前 50,每年收到超 3000 份申请,跨专业录取率不足 10%。如何在众多科班出身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 H 同学必须破解的难题。
针对短板,H 同学制定了 “三维提升计划”。在学术层面,她利用课余时间修读线上金融课程,完成公司金融、投资学等 6 门核心课并取得 A 类成绩,还自学 Python 与 R 语言,完成量化投资分析项目;实习方面,她主动争取券商投行部实习机会,参与 3 个债券发行项目的数据分析工作,积累金融实务经验;文书创作时,她巧妙串联会计背景与金融志向,突出 “通过财务数据洞察企业价值” 的独特视角,展现跨专业的思维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她在申请材料中附上了自主完成的行业研究报告,以会计专业的财务分析功底为基础,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价值进行深度剖析,这份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性的作品,成为打动招生官的关键。
香港城市大学的面试环节中,面试官直接抛出 “会计背景如何适应金融学习” 的尖锐问题。H 同学没有回避差距,而是坦诚分享补短板的过程,重点阐述会计知识在金融估值中的应用优势,并用实习中的具体案例证明学习能力。这种坦诚而富有逻辑的表达,展现了超越分数的综合素质。
收到录取通知那天,H 同学正在整理备考 CFA 的笔记。这个从大二就立志转型金融的女孩,用三年时间证明:跨专业的鸿沟从来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精准规划与持续行动,终将让梦想照进现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