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年初,国家启动 “新歼” 研制项目,沉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基于歼 13 的边条翼技术方案,深入开展新歼方案的深化研究。1982 年 2 月 16 - 25 日,国防工办与航空工业部于北京召开新歼研制方案评审会,明确 “新歼” 定位为第三代战斗机,性能要求超越歼 8II,接近 F - 16 且优于米格 - 23,以抗衡国外现役装备。会上,沉阳所介绍了边条翼布局方案,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则展示了鸭式布局方案。此后,成都所经大量试验,确定了歼 10 放宽静稳定度的近距耦合鸭式布局气动方案,并于 1987 年完成飞机初步设计任务。随后,航空工业部召开歼 10 飞机结构初步设计方案工艺分析会,确定重大设计制造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经过多轮协调,确定了总体方案,相继完成结构设计、飞控系统、机电系统、航电系统等顶层设计工作。
1991 年 8 月 30 日,在成都所和成飞的共同努力下,歼 10 全尺寸金属样机在成飞试制成功,这是歼 10 研制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当时,海湾战争刚结束不久,空军司令员王海、副司令员林虎率领各大军区空军司令员前来参观。面对歼 10 鸭式布局、腹部进气、水泡式座舱盖、翼身融合、弯扭折复杂外形机翼的新颖设计,将军们感慨:海湾战争让我们大开眼界,这正是我们期盼多年的飞机!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歼 10 研制工作,江泽民总书记称赞其 “在某种情况下比原子弹都重要”。
研制过程中,歼 10 面临诸多技术难题。主起落架采用 “外八字” 形状,解决缓冲器伸缩中的防卡滞问题成为技术难点。国外某公司开价 265 万美元(按当时汇率约 2000 万元人民币),项目难以承受。成都所与贵航 150 厂携手合作,艰苦攻关,成功攻克这一难关。歼 10 在垂尾、前翼、方向舵等大构件上采用复合材料结构,成都所在相关单位的协作下,历经 9 年技术攻关,突破了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制造及试验技术,完成了歼 10 复合材料件的研制。因选用国产涡喷发动机受阻,歼 10 决定换装俄罗斯涡扇发动机,成都所对涉及的部件和系统重新发图。1993 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在成都所召开评审会,冻结了飞机技术状态。1994 年,飞机结构设计、系统设计和地面设备图样发出,成飞开始原型机试制,成都所派出 “跟产队” 配合。1996 年,歼 10 完成部装,进入总装阶段。1997 年 6 月 2 日,首架歼 10 原型机下线,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到场剪彩。同年 10 月 24 日,02 架飞机在陕西耀县的航空强度研究所通过全机 67%设计载荷静力试验,满足首飞条件。
然而,首架原型机在发动机地面试车时出现问题。首次试车推力达 90%时,发动机叶片损坏,经检查是机体加工残留的金属屑被吸入所致。成都所和成飞紧急清理可能产生多余物的部位,几天后第二次试车,推力达 94%时,又出现进气道损伤和发动机叶片部分损坏。成都所重新发图封堵与进气道相通的舱位,成飞进行全面排查,第三次试车终于成功。1997 年年末,成都所和成飞完成数十项试验,为歼 10 首飞创造了条件。
1998 年 3 月 23 日,试飞员雷强驾驶歼 10 在成都温江机场首飞成功。这是研制全线 多年协作创新、艰苦努力的成果,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标志。歼 10 研制涉及 100 多个参研单位,20 多个部委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了全国大协作的力量。
首飞之后,歼 10 的定型之路充满坎坷。由于更换涡扇发动机,后机身尺寸加粗,阻力增加,且涡喷改涡扇后速度特性和推力存在差异。宋文骢总师果断决定采取后机身修形设计,将内侧副翼作动器半埋、减少飞机表面 “猫耳朵” 截面积、提高飞机表面加工质量等措施。杨伟副总设计师与成飞进行多轮协调,最终统一认识,改进后的飞机得以试制生产。
2000 年起,按照 “加速试飞、加快定型” 的决策,歼 10 设计定型试飞在阎良、成都等地展开。2002 年初,飞机转场至西北空军某试验基地进行高强度集中试飞,完成高难度、高风险试飞科目。由于新成品占比超 65%,试验和试飞中故障频发,研制团队逐一归零,确保飞机达到设计指标。2003 年初,中央军委决定歼 10 提前投入批量生产并交付部队使用,开创了我国战斗机研制的先河。
2003 年 12 月 26 日,杨伟担任总设计师的歼 10 双座战斗机首飞成功。该机突出教练功能,设置前后两个座舱,保持了与单座飞机相当的性能、飞行品质和操纵特点。歼 10 交付部队试用后,相继完成大迎角试飞、低空大表速试飞、导弹靶试、空中加/受油试飞、电子对抗试飞、敌我识别器试飞等课目。其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试飞未摔飞机,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这一关键技术。经过 5 年多的努力,歼 10 攻克 30 多个试验试飞难点。2004 年 4 月 13 日,歼 10 通过设计定型审查,7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历经 20 年的研制,中国航空工业成功向祖国交付了歼 10。
2006 年 12 月 29 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披露歼 10 批量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歼 10 实现了中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性能先进,具备制空和中低空空中支援、对地攻击能力。研制过程中,突破了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带动了中国航空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2007 年,歼 10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8 年 11 月 4 日,歼 10 首次亮相珠海航展,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展示了优异性能,成为航展亮点。
宋文骢为歼 10 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他 1954 年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后在沉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参与摸透米格 - 21 和设计歼 8 的工作。1970 年调入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先后担任歼 7II 和歼 10 总设计师,2003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为中国航空事业奋斗一生,为歼 10 的成功付出了巨大心血。
歼 10 基本型成功后,中国航空工业对其进行系列化改进改型。歼 10 表演机于 2010 年列装八一飞行表演队,多次飞出国门展示性能。歼 10B 是 “三代半” 战机,其矢量推力验证机在航展上展示了过失速机动动作。歼 10C 配装先进航电和武器,具备制空和精确打击能力。从歼 10 双座开始,杨伟担任系列发展型号总设计师,带领团队采用新技术,提升了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