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茂忠(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梦雪(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真正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庄严历史责任,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逻辑,不断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沧桑中创造的灿烂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独特元素,比如,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明德弘道的价值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和合相亲的伦理道德等等,都以一种先在的、固有的文化形态融入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安乐理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蓝图,从“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的理想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脉,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力量所在。正因如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历史文明沃土中获得了充盈的文化生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烛照下,衍生出新的时代意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赢得历史主动、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中,逐步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人是干什么的、已经干了什么、还要干什么,弄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等重大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扩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视野。
“第二个结合”的明确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和时代价值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表明我们党对于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史达到了新的自信高度,表明我们党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达到了新的自觉高度。坚持“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保证,也是以中华文化复兴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
在提升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在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同时,也自觉承担着延续民族文化血脉的使命。正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下,党和人民才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加自信地展示中华民族文化智慧,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保持文明特性的同时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体,又兼具开放包容的胸怀与交通成和的气度。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充分利用人类优秀思想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同时,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在发掘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坚持守正创新。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如何正确看待和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置身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新征程上,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第二个结合”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相通中,创造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光辉和中华文明独特气韵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总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必然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具有深厚的文化根脉。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不断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脉,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更强大的真理力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世界高高扬起。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