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市教育局主办的2024年首届中小学生戏剧节上,我市54所中小学的代表队登台献艺,不少代表队将彩调元素融入表演中,其中翠竹小学表演的原创彩调剧《考包拯》以97.9的高分荣获第一。
而不久前在临桂枫林广场举行的一场传统非遗戏曲展演上,市清风实验学校、临桂环湖小学、临桂五通中心校等学校也带来了彩调节目,孩子们的表演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
不久前的一天,记者来到临桂环湖小学,课后在一间教室里,23名学生穿上民族服装,开始彩排彩调唱段《零零落》。老师在一旁一边指导,一边向记者介绍该校学生开展非遗彩调教学的情况。
学校相关负责人李德英告诉记者,该校学生在临桂枫林广场那场文艺展演上表演了彩调唱段《零零落》,受到了很多关注,不少社区都联系学校邀请孩子们去表演。前不久,市教育局举办了市首届中小学生戏剧节,组委会也专门和学校联系,邀请孩子们参加。
“连续登台,给了孩子们展现自己的机会,也给了传统彩调展示的机会。”李德英说,“最终,孩子们不负众望,获得了临桂区第一名的好成绩。”
临桂五通小学也有学生彩调艺术团,现有成员26人。“每年都有新成员加入。”校长唐云介绍,每星期安排两节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
唐云说,该校学生彩调团已经成立六七年了,临桂是“彩调之乡”,民间有不少彩调高手,于是学校就选择将彩调这一地方非遗文艺带入校园。
为了给孩子们上好彩调课,老师会自己先学习彩调、桂剧这些传统戏剧,还经常邀请优秀的彩调艺术家、非遗传承人到学校讲演,提升孩子们的彩调水平,丰富教学方式。
“之前,类似这样参加大型演出和对外交流的机会很少。”唐云说,近几年社会各界对发掘本土文化、非遗传承的关注度逐渐加大,各种非遗项目都更加受到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彩调的孩子登台的机会就多了起来。
“彩调进校园,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慢慢在学生们的心间滋养。如今,孩子们能够大方地登台献艺,正如同花朵盛开、收获果实。”唐云说
在市首届中小学生戏剧节上,翠竹小学表演了原创彩调剧《考包拯》,该剧编排得当、表演水平高,获得台下评委的一致认可,以97.9的高分荣获第一。
用指导老师的话说,这些“彩调娃娃”唱响大舞台的背后,离不开日复一日的练习,同时也是学校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推进“非遗进校园”的成果。
该校负责人介绍,学校将彩调引进校园已经有十多年了。学校长期坚持邀请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戏曲彩调传承人,来学校给孩子们授课和指导,同时将戏曲彩调课融合到学生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学校不仅仅会传授彩调唱腔、舞蹈动作,甚至连传统彩调的道具、服装的制作方法,彩调发源故事等等都会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还逐渐形成了“翠竹有戏”这样的金字招牌,周边社区经常邀请学生们进行表演。
“这次获奖是对翠竹小学戏剧艺术水平的肯定,也是对学校‘翠竹有戏’特色靓丽名片的最好诠释。”学校老师介绍。
秦志平是自治区级非遗(彩调)传承人,他经常受邀来到翠竹小学指导孩子们表演彩调。对于彩调进校园,秦志平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孩子们的创造性和可塑性都很强,孩子们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原创彩调剧的表演,可以在传统彩调服饰基础上加入具有童真色彩的新装饰,这些都给传统彩调注入了年轻的能量和活力。
“彩调进校园的形式很好,孩子是传承非遗项目最好的载体,孩子们能更早地认识彩调、爱上彩调,这让非遗传承进入了良性循环,是我们做好非遗传承最大的‘底气’。”秦志平说。
“非遗进校园”让彩调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并且随着更多的舞台展现机会越来越受人关注。在学生们一次又一次收获掌声的背后,老师们又总结出了哪些经验呢?
李德英说,“彩调本来就是大众艺术,对唱功的要求不是特别高,所以即使是孩子,学起来也比较简单。例如我们学校表演的《零零落》,节目编排好后,学生们练习了一个多月就掌握了。”
李德英总结说:“我觉得在‘非遗传承进校园’的过程中,掌握好‘难易度’很重要,即使是复杂的技术也要进行拆分,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持续获得正向反馈,让他们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唐云校长则认为,传承非遗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她说:“非遗项目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首先要借助传承人的力量,保证项目传承的准确性;另外,在日常的排练和表演时,要充分获得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学生爱学、家长支持才能事半功倍;而当地相关部门,也可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争取到更多展现机会,提升非遗项目的影响力。”
“我还留意到,要想孩子喜欢上非遗项目的学习,需要不断摸索出受孩子欢迎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唱歌、跳舞这样文艺性的,也可以有制作头饰、填写剧本这样有创造性的。”秦志平说,“非遗传承要做好,是我们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更是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希望未来我们能让更多非遗项目进入‘良性循环’,让更多非遗项目传承得更广,发展得更好。”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