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年初以来,A股市场在修复预期和政策期待下表现较为强势。目前指数是年内最高点了吗?后市行情将如何演绎?当前是否是布局良机?未来投资机会在哪儿?
2月22日,中信建投证券在深圳召开了“2023年度春季资本市场峰会”。金融投资报记者在线专访了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
陈果:疫情快速过峰后,投资者对经济修复的乐观预期是驱动2023年初的上涨行情的重要因素,当下预期进入兑现,但从房地产、基建、消费等多个领域来看,当前只是复常,还不构成复苏。
在房地产方面,商品房销售仍然低迷。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1月百强房企销售总额同比下降31.7%,较去年同期降幅扩大8.6个百分点。1月百城新建住宅成交规模同比降幅超两成,创近8年新低,春节后地产销售则缓慢进入修复阶段。
在基建领域,有望全年托底经济,但或许不是主要的经济刺激方向。预计今年二季度之后,基建投资增速或将放缓。从今年初的一些基建相关高频数据表现来看,开工季到来后确实出现了小幅回升,但仍处于偏低水平,要证实基建的发力仍需更多的数据更新。
在消费领域,疫情之后消费复苏被市场寄予厚望。我们认为,2023年消费有望持续复苏,但后续节奏或将有所放缓。根据东亚经济体的疫后修复经验,疫情结束后的前两个月为“快速复常”阶段,两个月后消费复苏速度逐步放缓。我们认为,中国居民消费可能需要等到下半年,随着经济周期回升、居民收入预期回暖而真正复苏。政府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也将影响复苏的时间和力度。
陈果:目前,市场的一大担忧在于认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力度较弱,基本面修复力度的不确定性压制了股指的回升。但我们认为,当前市场事实上并无系统性风险,向下空间较为有限。
当前,中国经济的弱势既有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也有库存周期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的周期性影响,但对于市场而言,最关键的不是经济增长的强与弱,而是经济景气度变化的方向。虽然当前经济动能不强,但政策上防疫政策放开和房地产“三支箭”出台,极大降低了经济的不确定性,周期上已经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末期,方向上即将迎来边际改善。
对于市场来说,景气变化的方向更为重要,我们预计,中国经济在今年上半年有望完成触底回升。从我们对经济库存周期的跟踪来看,去年4月我国进入主动去库存阶段,根据历史上平均11个月的主动去库存周期和有望在今年4月见底的PPI来看,我们预计,主动去库存阶段或将在今年3-5月结束,并进入被动去库存阶段。同时,居民消费也有望在疫情政策放开、收入预期稳定后进一步恢复。中国经济有望从之前的“复常”转向真正的“复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或将是市场关注的下一个风险点,特别是部分地区城投债可能出现的违约和市场波动风险。在融资平台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域的复杂性和实操过程中的博弈和摩擦,不排除出现小规模的信用事件和城投债市场波动风险,这可能通过影响理财产品净值导致赎回等方式向A股市场传导。我们认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政策层将及时出手,稳定预期,对A股大概率仅是短暂冲击。
陈果:我在中信建投证券举办的“2023年度春季资本市场峰会”上,作了《A股投资策略》的演讲。我们认为,弱复苏将是市场二季度乃至三季度的主基调。在此期间,通胀压力较小,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较为友好,基本面和政策面环境均对A股较为有利。基于此,目前指数应该还不是年内的高点。
我们团队用2019年1月万得全A 3170 点的底部和该月M2为基准(假设万得全A的底部与M2成正比),计算出每月的万得全A流动性底部,绘制成曲线折算底部——市场空间底模型”),该模型较好地契合了大底的位置。模型显示,当前A股市场的点位并不高,处于刚刚从底部启动的状态,向下空间有限。中长线看,我们认为,中国股市正处于牛市的起点,市场将呈现逐浪上行趋势,市场的回调可视作“牛回头”,如果未来二、三季度市场回调的话,就意味着机会。
流动性方面,在熊转牛的资金演绎过程中,不同的增量资金有着不同的入场节奏。2023年春节后,A股外资流入节奏明显放缓,陆股通在2月3日出现了首次净流出,融资余额出现了触底回升的迹象;基金发行则正在逐步回暖。
本轮资金节奏演绎已过半,近期内资接力迹象明显,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盈利的回升,相信去年一些回到银行的避险资金,又会逐渐回到股市。我们可以认为,增量资金后备充足,后续居民部门超额储蓄有望进一步进场接力,推升下一轮行情。
陈果: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我们预计全国两会上对GDP增速目标将设定在5%左右或5%;CPI目标值维持3%不变,考虑到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预计将设定为3%水平;货币政策将更加关注结构性政策实施。
同时,我们预计今年产业政策的重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软件等提升基础产品质量和性能。二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将继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群。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利用数字化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
在行业配置上,综合盈利、估值、机构配置、中期产业周期位置及供需缺口影响这五大因素,医药、芯片设计/消费电子、计算机、非银金融、装修建材/工业金属、新能源运营/风光等方向,值得我们关注。
从资金角度看,我们建议重视主动型基金低配且景气向上品种。结合主要产业链2022年第四季度机构持仓超配比例及分位,在景气预期向上基础上,基金配置处于2019年以来分位或2022年第四季度低配(即具备较大加仓空间)的方向,主要包括TMT、制药/中药、零售/旅游、食品、电力、自动化设备、家电、消费建材。
成立于1998年(原华夏证券研究发展部),最早的卖方研究所之一,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的影响力。
据2022年公募基金半年报披露,中信建投证券以5.01亿元的成绩跃升行业第二,排名较2021年底上升两位,总额同比增长17%。同时,在佣金席位占比方面,中信建投证券也由2021年底的4.61%增长到5.36%。目前,公司研究及销售团队共300余人,深化行业覆盖和海外上市公司覆盖,目前公司研究业务分为10个研究大组、涵盖38个研究领域。
复旦大学理学学士,上海交通大学金融硕士,曾任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师,研究中心副总经理。因市场把握准确闻名,2020年疫情冲击下的市场底部提出“黄金坑”与“复苏牛”。2021年提出从茅指数到宁组合,是“宁组合”的首创者。曾多次荣获新财富、水晶球和金牛奖中国最具价值分析师等奖项,也是A股市场最具影响力的策略分析师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