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象征春回大地,万物散发勃勃生机。在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意喻辞旧迎新,带来好运。
可是,作为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民俗节日,二月二除了“剃喜头”“小儿剪发”外,还有许多独属于这个节日的传统习俗。
简单来说,中国古人把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每宫七宿。(四宫: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恒星是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得东宫七宿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星光。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就会发生转移,一直周而复始。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七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
另外,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滋生疫病。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希望借龙威(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祈求人畜平安与农业丰收。
现在的人,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朋友,只要一提起“二月二龙抬头”,就会想起这是家里孩子理发的好日子。
因为刚刚过去的正月,前后共有30多天的时间。在年里,晚辈需要遵守诸多规矩,其中有一条是正月不能剃头,否则对舅舅有影响。(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然而,“二月二”是一个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节日。从上古时期,有了“二月二龙抬头”节俗雏形之后,人们就开始用各种方式纪念它。
比如,北方地区的人们会在这一天吃“龙食”、“引钱龙”、“避龙忌”等风俗活动,为了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映和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信仰。
老北京人讲究在二月二吃春饼,又叫吃“龙鳞”。吃饺子,叫吃“龙耳”。吃面条,也叫吃“龙须”,“龙须面”的叫法就是这么来的。
此外,“龙抬头”这一天踏青游玩也是重要项目,所以这天又叫踏青节、挑菜节。大人小孩带着“春饼”“春豆”“春糕”等,一起“游春”。
其中“吃豆豆”是主要节俗,谓之“吃了豆豆,一年不愁”。还有人以青布口袋盛百谷果实,互相赠送,号称“献生子”。
以上主要是北方地区过二月二时的不同节俗,那南方地区有没有独属于该地域的“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呢?
江浙一带则有“祭社”习俗,桂东客家地区则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
“祭社”与““祭灶”内容相差不大,统称为“社日”。“社日”节俗的历史十分悠久,源于上古时先民对土地的崇拜。
”清代瞿灏《通俗编》卷十九引《孝经纬》云:“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耳。”
人们奉祀的社神,即土地神。古代祀社神一般是在春、秋两季举行,元代以后春社日期发生了变化,有了一个固定的时期,即为农历二月初二。
总的来说,“二月二龙抬头”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其他传统的岁时节日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反映了我国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龙抬头”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节日,不仅仅只有“小儿剪发”这一种节俗。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节日文化现象,对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加以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