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枚红手印的信任,永远不能辜负。”达·吉干《扶贫日志》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每个字都力透纸背,能看出他当时的激动之情。连续驻村8年,达·吉干带领库热村村民摘掉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后,正在向全疆乡村振兴示范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画里乡村”迈进。
时间回到2017年11月18日,刚参加完县里脱贫攻坚誓师大会的达·吉干,心潮澎湃。库热村整村脱贫指日可待,而他本人,驻村3年,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可以问心无愧地回到熟悉的税收工作岗位了。
达·吉干脚步轻快地走进村委会院子,一下子看到会议室里人头攒动。他推开门,原本热闹的会议室变得鸦雀无声,全村大部分男女老少集中在这里,大家微笑地看着他。
78岁的回族老人单志忠开口了,老人双手颤颤地捧着一张印满红指印的白纸,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吉书记在我们村干了3年,村里的变化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对吧?吉书记再留一年吧!226个村民都按了红手印。”“是啊,吉书记再留一年吧!”村民们围了过来,望着吉干,眼神里满是热切、线枚红手印,像一朵朵盛开在唐布拉草原的山花,像一颗颗火热的心在深情召唤,他无法抗拒。这一留,又是5年。
2014年,达·吉干积极响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访惠聚”工作,并被选派为库热村第一书记。
库热村既是边区,又是山区,当时贫困程度位列全县第一,全村近1/3是贫困户。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达·吉干和局里对接,联系县扶贫办,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很快,安居房建起来了,村道拓宽平整了,防洪渠畅通了,曾经蚊蝇成群的垃圾场,变成村民休闲******的文化健身广场;自来水全覆盖、太阳能路灯、厕所改造、垃圾分类、巷道美化……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
达·吉干深知,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第一棒。通过走访分析,他开出了“合作社+特色经济作物”的治穷“良方”:成立农机合作社,利用南北疆不同地区小麦成熟的时间差,开展小麦联合收割跨区作业;推广适合旱田种植的芸薹、红花等经济作物,提高土地效益,解决劳动力闲置问题。2019年底,库热村人均收入16400元,1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通过国家验收,全部脱贫。
2021年,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达·吉干带领村“两委”和工作队在产业规划、品牌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绿色发展等方面持续用力:建成1000平方米农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10座1000平方米牲畜养殖棚圈及配套设施……到2021年底,库热村被确定为全疆“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乡村振兴规划项目全面铺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达·吉干总是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自己的“上心事”,走进库热村,每个村民都能说一件或几件达·吉干为村民“操碎心”的事情。
吐尔逊大妈困在洪水里,是达·吉干冲进危房,背起老人转移到安全地带;村民马忠林因机械事故右臂截肢,是达·吉干鼓励他种植经济作物红花,现在年家庭收入超10万元;村民李善德家的一头扶贫牛临产,一天一夜都没生下来,达·吉干带着兽医匆忙赶来,第二天黎明,小牛犊顺利落地……
8年寒来暑往,达·吉干奔走在库热村的田间地头,也走进群众的心里。村民从扶贫对象到“站”起来过上有盼头的生活,从愁容满面到笑迎人生,达·吉干拼尽全力照亮的,不只是一个人的生活之路,更是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天山脚下,伊犁河谷的“花产业”正逐步覆盖四季,春天播种,夏天绽放,秋冬收获,经济活了,乡村更美了。驻村第一书记达·吉干,正带着库热村向着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奋力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