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本网记者 连芊)最近,黄庆兰有点忙碌。不久前,84岁的她因为给一位79岁老先生让座而受到关注,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我是一个兵,无论多老,我还是一个兵。让座是举手之劳,无论是谁我都会为他让座。”提起让座缘由,黄庆兰的理由简单而朴素。
黄庆兰现为莲坂军休所军休干部,有着36年的军龄。于她而言,人民子弟兵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无论年纪几何,这份奉献的精神,依然深深根植在心中。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军休干部,了解她投身军营、奉献青春的经历,倾听关于让座的暖心故事。
黄庆兰祖籍福清,1940年出生于印尼锡江,在家中排行第三。父亲是一名爱国华侨,在他的影响下,黄庆兰虽未曾回过故土,却有着一份赤诚的中国心。1953年,彼时的黄庆兰还是印尼华校小学五年级学生,一天,她听闻中国派了一艘轮船接侨生回国,学校正组织愿意回国求学的学生报名,便立马报了名。事后,父母知晓她的决定后,心中虽有千般不舍,还是选择支持她。
回忆起独自登船回国时的情景,黄庆兰至今历历在目。“出发的那天,父亲送我前去登船,临行前,他为我写了题词‘庆祝祖国万年长,兰芝香草为人民’,用了我名字的‘庆’和‘兰’作为题词的首字,意思是祖国长治久安,让我用心为民服务。”黄庆兰说。带着父亲的嘱托,她漂洋过海回到了祖国怀抱。
航船率先抵达广州,黄庆兰在此集训数月后,被送到集美中学学习。1956年,黄庆兰初中毕业,正准备复习考高中时,有部队到学校招兵,带着对军营的向往,黄庆兰第一个报了名。然而,由于年纪尚轻,加之归侨生的身份,她的申请遭到了婉拒,但黄庆兰并不气馁。“当时,为了能当上兵,我就在招兵处赖着不走,饿着肚子从下午一直等到天黑,部队负责人被我打动了,接受了我当兵的请求。”黄庆兰说。
头戴五角星帽,身穿崭新军装,1956年8月,黄庆兰开心地前往第十野战医院(后来更名为“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现为“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报到,她的军旅生活也正式开始。
黄庆兰回忆,当时,第十野战医院位于江头一带的农村里,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医院里没有病房,伤病员都住在老百姓家的大厅里。作为一名卫生兵,每天,黄庆兰要从村头到村尾来回穿梭,给伤员们打针、送药、护理等,忙忙碌碌,风雨无阻。
当兵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很快,黄庆兰就遇到了更大的考验。1958年8月23日,震惊世界的炮击金门作战打响,厦门成了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在前线战事激烈,局势紧张的情形之下,黄庆兰和其他战友驻扎在黑暗潮湿的坑道,收容伤病员。那段时间里,黄庆兰不仅要和战友们做好日常医疗、护理工作,还要进行军事训练、打石子、抬石块盖房子等等。
忆往昔峥嵘岁月,黄庆兰心中感慨万千:“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在哪里锻炼,我是一个兵,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光飞逝,在基层一线岗位上, 黄庆兰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从实习护士到护士再到护士长,她身上的军装,一穿就是36年。在这36年时间里,她立下五次个人三等功,还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及嘉奖。一份份奖状、一枚枚奖章,不仅是对她工作成绩的认可,更是对她精神品质的肯定。
1991年,黄庆兰从工作岗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也没闲着,又被原单位返聘了三年。此后,她还在战友的邀请下,在某家民营医院任职数年,在平凡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我是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起来的,人生里的每个重要阶段,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所以我更要投身到服务人民群众中去。”黄庆兰说。
如今,黄庆兰已过耄耋之年,脸上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两鬓斑白,却依然精神矍铄。闲暇时,她喜欢阅读党章,提高思想觉悟,也喜欢翻看老照片,回味往昔岁月。在她看来,36年的时间里,她不仅学到了技能和知识,更提升了精神和品德。
不久前,黄庆兰乘坐1路公交车外出,在公交车快到二市站时,她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上了车,黄庆兰见状,便主动起身让座。虽被婉拒,但她在下车时仍不忘再次交代对方,去坐自己空出来的位置,她的让座之举,感动了这位老者。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我只是习惯性想让别人方便些,平时也有很多年轻人给我让座,但我经常拒绝,我知道年轻人工作生活都很辛苦。”面对网友们的点赞和身边朋友的议论,黄庆兰微笑地说着,谦虚地摆了摆手。
在厦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70余年,黄庆兰也充分感受到这座双拥模范城的浓浓拥军情。手中的退役军人优待卡、来自组织的慰问和关心……这些都让她心头暖暖。“我是一个兵,无论多老,我还是一个兵。”感受爱,传递爱。也正如她所言,她将保持军人的作风,用有限的时间和经历,播撒更多的人间温暖。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