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7月20日消息(见习记者 魏文青)云南素有“野生菌王国”之称,这些来自大山的馈赠在每个雨季准时来临,丰富了云南人的饭桌,识菌、懂菌也成为了每个云南人必备技能之一,就连小学生也不例外。近日,昆明市官渡区福德小学建立了云南首个野生菌科普艺术馆,凝结了该校对野生菌七年的研究学习成果。
福德小学毗邻中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野生菌科普艺术博物馆便位于福德小学的校园内。该馆占地约400平方米,在这里,野生菌的科普性与艺术性做到了完美融合。
博物馆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正对着入口处三幅充满生命力的“梵高的画”,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竟然是用菌子风干后拼贴而成的,用到了白参、鸡枞、竹荪、虫草花、金耳、猴头菇等菌子,使得整张画作造型更加精巧。
“这些菌子有的长得像木头,有的像一支笔……”还没到上课时间,野生菌博物馆里挤着不少学生,正仔细观察着标本墙上的野生菌标本。这是馆内的识菌板块,近300件野生菌标本在这里展出,其中有30余件是濒临灭绝的稀有野生菌。标本墙里最大的标本叫桦剥拟层孔菌,可药用,其直径有15厘米,形态最小的标本名叫皱锁瑚菌,长度看上去只有1—3厘米。
在馆内一侧的大型电子屏上,则展示着各类野生菌的图像,只要用手触碰,就能实时显现这朵野生菌的“身份卡片”,菌子的外貌、毒性、分布领域等信息一目了然,这就是学校打造的野生菌数字科普馆,通过科技手段激发孩子们探索野生菌知识的兴趣,让孩子们更直观、更有趣地辨别野生菌。
在野生菌环保艺术展区,还展出了许多由专业人士、福德小学师生完成的野生菌的画作和手工艺品,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各类菌子的形态特色。
据了解,由于地缘因素,福德小学与野生菌结下了不解之缘。依托木水花野生菌市场的资源优势,每年野生菌大量上市时,福德小学就会举行野生菌校园文化节,学校也因此积极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下的野生菌研究性教育教学改革,让野生菌研究性学习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野生菌种类整理”“野生菌贮存方法研究”“野生菌精油提取”“有毒菌子识别方法普及”等方面的完整知识体系,野生菌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基本形成。
2021年,福德小学校本课程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2022年,学校“生态理念下的野生菌特色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成功申报“昆明市教育科学‘十四五’重点课题”并且立项,又成功申报云南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获得立项。学校野生菌研究性学习案例获评云南省教育成果奖。
福德小学德育主任李昆介绍,“我校打造了全省首个野生菌科普艺术博物馆,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云南野生菌这张名片,让学生通过博物馆这样的一个空间,身临其境学习野生菌知识,并将科学与艺术巧妙融合,让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