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搞钱”这方面,大湾区是有经验的。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黄绍龙在开幕式上说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广东专利转让和许可5.4万次,专利受让和被许可5.3万次;登记专利技术合同1241项,成交金额225.2亿元,同比增长150.6%;6400件专利密集型产品完成备案,备案产品上年度销售额和出口额分别达9650亿元和1565亿元。数据很多啊,其实就说了一件事,广东让创新者真正“搞到了钱”。
为了能让创新者继续“搞钱”,广东也是费心费力。比如第六届知交会“知识产权专馆”邀请来自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创新主体参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百千万工程专区”组织“县长发布”,展示“冻眠荔枝”“无人农场”“航天育种”等硬科技,让“土特产”变成“金招牌”;“金融服务对接专区”找来众多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与创新者们现场谈合作等等。
老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如何让更多创新者“搞到钱”,为“黄金屋”筑牢铜墙铁壁,才是对知识产权最好的保护。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