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国边疆”新疆实践团与中国人民大学荣誉辅导员龙吉克·卡德尔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以往在课堂上、书本里讲过无数次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此刻都具象化了。”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当“全国模范退役军人”龙吉克·卡德尔讲到家族四代人近百年守边护边的故事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95后团委书记解栋感叹道。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辅导员,龙吉克把这份力量融入他每年的“必修课”中。他每年要带学生去边境地区走一走,踩在边境线上,才懂得“什么是祖国,什么是牵挂”。
7月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国边疆”新疆实践团20多名师生,在新疆边境地区开启了一堂“大思政课”。
“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主人公阿米尔的原型,就是我的父亲卡德尔。”龙吉克和实践团的师生们分享道,1949年12月,当五星红旗插上帕米尔高原,龙吉克的祖父立下家训:“永远跟着共产党,爱国守边一辈子”。
继祖父成为家中第一代守边人之后,他的父亲也于1951年成为塔吉克族第一位穿上军装的战士。父亲退役后,毅然选择驻守在海拔4700米的高原高寒地带,并选了一块巨石,将军徽与家训一同刻在上面。
“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就已知道两件事: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放羊的地方就是中国领土。”龙吉克常提起祖父的教诲。在父辈感召下,他1979年参军入伍,在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戍边,一待就是近30年。
“无论条件多艰苦、环境多恶劣,我们从未退缩。”2008年退役时,龙吉克也曾面临人生抉择,但父辈们的守边精神让他“选择回到帕米尔”。脱下军装,龙吉克成为一名义务护边员。
“截至目前,我已经守边护边47年。”龙吉克说。他也在影响着身边的村民,形成了“一个家庭就是一座哨所,一个村民就是一名哨兵”的爱国护边氛围。
如今,龙吉克的两个孩子接过爱国守边的接力棒,成为家族第四代守边人。“每当家里有升学、参军等重大事情时,我都会把大家召集起来重温家训。”龙吉克说,这是传承,更是承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国边疆”新疆实践团,正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国学课堂,与社区学生们共上一堂课。受访者供图
“当抽象的价值观化为具体的人生故事,那份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在青年心中扎根、生长。”解栋的感悟,道出了这场实践活动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思想教育不应只是单向的“灌输”,而应是带着学生走到真实的土地上,在亲历中触摸时代脉搏,在感动中厚植家国情怀。
这份理念,在学生们的实践感悟中得到印证。实践团成员、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杪莹告诉记者,这次新疆行让她对“国土安全”又有了新的理解:“克服高原反应、语言差异的过程,是对意志的磨炼,更让我读懂了边疆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我们的荣耀来自我们对祖国最纯真的爱,希望为祖国繁荣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还未踏上帕米尔高原,龙吉克的这句赠言,便已刻进实践团成员、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研究生高俊杰心中。此次新疆之行,让他案头的“边疆课题”变得更加厚重,也更有温度。
勉励犹在耳畔,英雄可触可感,精神早已刻入骨髓。“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蓝图里,让学术扎根在边疆安全的需求里,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高俊杰说。
“把课堂搬到祖国边境线上。”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带队教师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保建云告诉记者,一年半的新疆大学对口支援经历,让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看问题时要站在国家战略与边疆安全的维度,爱国主义情怀在日复一日的亲历中愈发浓厚,为边疆奉献的决心也愈发坚定。”保建云说,正因如此,他能与学生们“一次边疆行,一生边疆情”的感触产生共鸣。
这次实践活动,师生们的足迹遍布多个标志性地点:庄严矗立的红其拉甫国门、民族团结的典范固原巷社区,以及文化润疆的缩影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该学院青年教师李欢难忘其中的动人细节:中巴友谊公路背后,那位巴基斯坦老人“终生守护中国烈士陵园”的承诺;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书法教育的扎实举措;固原巷社区国学文化创新发展的鲜活理念……每一处都在诉说着边疆的故事。
当实践团登上海拔5100米的红其拉甫国门时,师生们都感慨于眼前的景象:中巴两国货车在中巴友谊公路上往来穿梭、生机勃勃。大家赞叹:“这不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就的生动体现吗?”
这样的实践育人理念早已融入该学院日常教学中。保建云介绍,自2023年起,国际关系学院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结合学科特色推出“家国行天下”社会实践活动,目前已带170余名学生走进新疆、云南等边疆地区,也走访过山东、江苏等沿海省份。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