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疫情并未有明显反弹。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CH.1.1、XBB.1.5、BQ.1.1、BQ.1和XBB的出现,大家对可能出现的第二波感染高峰十分关注。最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邢铭友分析,从病毒学的角度和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阳康”后体内抗体水平会维持3到6个月比较高的峰值,短时间内再感染的人只有2%的概率。但是我们国人口基数非常大,从去年12月开始,再过3到6个月,我们的抗体水平慢慢下降以后,这时候如果有新的病毒变异株,我们再次感染后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性非常大,仍有可能出现高峰。
邢铭友教授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会在3-5月到来,但这次高峰民众可能感觉不那么明显。由于大家感染的时间先后有差异,再加上我们第二次感染以后,由于有一个基础抗体水平的存在,第二轮感染的人数、感染症状的轻重,以及时间集中的幅度都会比第一次要弱得多。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也在2月1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预计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随着人群免疫力的下降,人群感染风险会增加,五六月份时,疫情变化会非常明显,到时候可能会面临第二波的冲击。但第二波疫情会出现在三月份还是五六月份,取决于是否会出现一种冲击力非常大的新毒株。
陆蒙吉谈到,现在很多感染过的老人正处于身体恢复期,很多体质差的人再感染一次,后果可能非常严重。这个阶段,没发生感染的部分有免疫缺陷的高危人群,也可能面临下一波疫情的冲击。
目前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尚未感染人群,估计在15%到20%。这和此前整体人群都易感的情况相比,影响程度已有所减少,但鉴于我国人口基数,涉及的人群规模还是很大的。
每个人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持社交距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很大程度上还是可以预防感染和二次感染。
邢铭友教授提醒,特别是在人群较密集的公共场合,必须规范佩戴口罩。普通民众常规出行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就足够。从事一些高风险岗位和环境下,感染概率增加需要佩戴N95口罩。
邢铭友教授表示,由于“阳康”后6个月,我们第一次感染以后产生的抗体已经消失殆尽,这时候补种加强疫苗非常有必要。接种后可以推迟感染的时间,或者说减少感染的概率。
三、在第一次感染中出现了肺炎的表现,症状较重住院治疗过的人群,在第一次“阳康”以后6个月一定要接种加强疫苗。
近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消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其中的《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对校园疫情防控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南》要求,没有疫情的学校,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疫情流行高峰期间,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严格的封闭管理,高校可实施分区管理。师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时,不带病到校工作或学习。如检测结果确认感染病毒,须如实报告学校,延迟返校。师生入校时测量体温。学校在校舍入口、楼梯入口、电梯入口等位置摆放共用消毒用品,食堂餐桌安装隔板,学生错峰就餐。
《指南》明确,高等学校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除跨地区返校入学确有必要外,高校师生出入校门和校园公共区域不要求提供核酸证明。高校校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师生出入校门不再提供核酸证明,当感染者占比较大时,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停止线下上课、实施线上教学。同时,落实晨午检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课追踪登记制度等。
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尿毒症肾衰等疾病的老年人,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宁毅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为家中老人,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检测新冠病毒抗体数值。”
老年人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很容易引起基础疾病加重,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导致呼吸困难、动脉血氧饱和度低等症状,十分危险。检测家中老人体内的新冠病毒抗体数值,可以帮助子女判断老人是否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及目前感染阶段、对新冠病毒有无免疫力以及免疫力的强弱等。
这些可以为老人的科学防护提供参考,假如检测出来老人的新冠病毒抗体数值较低,子女等家属应加强科学防护意识,比如提醒老人均衡饮食营养、保证充足休息、尽量少去或不去人群聚集的场合、再次接种疫苗等。
✍️ 内容来源 / 湖北发布、健康湖北、人民网科普、健康时报、中疾控网站、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湖南疾控、北京晚报、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科普、南宁圈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