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廷(原名黄新亭),1913年出生于湖北省沔阳县黄家口镇宋家墩 (今属洪湖市)人。黄新廷从小就不是一个认命的人,骨子里更不信邪。他们家以捕鱼为生,家境贫寒,黄新廷自幼随父亲出湖打鱼,13岁的时候,他就能独自掌舵到汉口卖鱼,这让村里人不禁称赞其为“别人家的孩子!”
黄新廷的命运得以改变是因为1928年贺龙、周逸群领导荆江两岸农民闹起了革命,黄新廷一家人也加入了革命洪流,黄新廷的父亲黄登庸当选为了农会负责人,黄新廷加入了共青团,并当选为区先锋大队的大队长。1929年,黄新廷成为区骚动队的一名炮手,在反击反动保安团偷袭时,开出了人生的第一炮。
1931年,湘鄂西苏区面临着最严重的封锁,黄新廷毅然加入红军,成为警卫营的一名普通战士,半年后,他进入洪湖军校学习,成为年龄最小的学员。
1932年7月,湘鄂西苏区与敌人的反围剿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然而,苏区最高领导人夏曦依然在苏区搞“肃反扩大化”,大批的优秀指战员被错杀,洪湖军校的校长也被被打成了“改组派”,导致军校所有的学生也成了“改组派”,黄新廷被军委特务队看管。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黄新廷依然不忘初心,革命信仰坚定,以行动洗刷自己的冤屈,对革命无比忠诚。
行军中,黄新廷要背弹药、粮食,抬伤员、火炮,在冰天雪地中,在碎石路中,在荒山坡上,赤着脚前行。只有到晚上松绑时,他才能找根木棍,蘸一滴点灯用的桐油,在火上烧热,将热桐油滴到冻裂开的血口子上,然后把裂开的伤口用线缝上。用短痛来减轻第二天行军的长痛,以免掉队。
1935年,22岁的黄新廷担任军团前卫的12团团长,沿路连战连捷,平均每天攻下一个城镇,打得国民党军队毫无脾气,蒋介石更是气得直骂娘,亲临昆明督战。后来,12团又改为全军后卫团、寻粮队等,无论担负何种任务,黄新廷都能率12团圆满完成任务。
就这样,黄新廷从磨难中长大,从战争中成长。当他们胜利走出草地,最终到达陕北时,12团的1200人仅余的800人,虽然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是却都成了钢铁战士,尤其是团长黄新廷,年纪轻轻已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悍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新廷在红军大学学习期满后,1938年担任贺龙率领的120师358旅716团团长奔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刚刚上任,黄新廷就主动大胆出击,于当年8月3日,率兵在泥河车站附近设伏,摧毁了日军的救援列车,打死日军15余人。
11月3日,日军第109师团蚋野大队700多人从五台出发,进至高洪口。358旅旅部判定蚋野大队是一支孤军,可以设伏一口吃掉它。可是,派谁去执行任务呢?因为,吃掉鬼子的一个大队并不容易,毕竟敌我武器装备根本不在一个档次、兵员素质差距甚大。另外,当时中国军队对日军普遍有一种“畏惧”感,很多人还相信“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最终,黄新廷接受了歼敌任务,他认为:“谁说小鬼子不可战胜的,我偏不信这个邪,遇到鬼子,杀就完了,认怂就一个结局——被屠杀!”话虽这么说,但仗并没有那么好打。黄新廷一716团的兵力仅比蚋野大队多一点,其他方面的差距确实显而易见。
黄新廷率领716团冒着大雪沿着结冰的崎岖小道急行军,于11月3日晚上9点到达滑石片地区设伏。为了抵消日军的火力优势,黄新廷决定打破常规,兵出险招。黄新廷不留预备队,全团3个营全部出击,冲至敌人面前近战肉搏。
一场伏击战最终打成了近战肉搏却收到了奇效,双方激战2个多小时,日军被716团分割包围后,全营发起总攻。日军突然遇袭,一时间陷入混乱,为了突出重围,日军采取了十分残暴的战术——死亡冲锋,甚至使用人肉炸弹开路。
面对这种令人恐怖的暴行,716团采取的方式就是“以杀止暴,大开杀戒”,716团分割包围日军后,先是往鬼子人群中投掷大量手榴弹,日军的死亡冲锋被机枪一阵突突撂倒,个别幸运的“人肉炸弹”冲了过来也被勇敢的战士们抱住同归于尽,来了就是死路,没有血路,更没有生路。
大开杀戒释义:指进一步增大杀人的力度。现在也引申为:最大限度的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惩治力度,不仅仅局限于杀人。
狭路相逢勇者胜,蚋野大队气势上被716团完全压制,火力优势又无法发挥,最终遭到全歼。此战,716团与日军血战一夜,全歼日军700余人(俘虏21人),创造了八路军一个团歼灭日军一个大队的战绩。从此,“亚六团”(716团的代号)在冀中名声大噪。
伏击战,716团打鬼子打得漂亮,正面硬刚,716团也是毫不含糊,战斗则异常惨烈。1939年1月,120师挺进冀中平原。乱世中,站稳脚跟的根本就是能打胜仗。120师师长贺龙决定武力从日军手中收复地盘,首战必胜至关重要。
首战必胜的任务交给了黄新廷的“亚六团”,2月2日9时,“亚六团”(1营和3营)与日军宫崎联队第2大队200余人在曹家庄遭遇发生激战,日军逐渐处于劣势。15时,日军派步兵300余人、骑兵160余人赶来救援。两股日军转守为攻,企图一举消灭“亚六团”,令日军懊恼的是,“亚六团”的阵地仿佛如同神助般,无论如何就是攻不下来。
黄昏时分,贺龙派独立第1支队第1营前来增援,黄新廷看到时机已到,将预备队投入战斗,命令部队反攻。日军迅速溃败,拉着尸体和伤员的马车绕道向河间城撤退,沿途一片哀嚎之声。“亚六团”命令部队穷追猛打,此战打死日军150余人,伪军伤亡无数,大获全胜。
吃了大亏的日军于2月4日展开报复,派出大队长汤田凯四带领1000余人向大曹村方向扑来早有准备的黄新廷沉着应战,多次打退日军的猛烈进攻。汤田凯见“大日本皇军的炮火”竟然摧毁不了“土八路的防御阵地”,气急败坏的汤田凯四丧心病狂地施放毒气弹。
我军纵然使用了湿毛巾捂住口鼻,依然有不少战士倒下。黄新廷命令部队坚持战斗,夜间准备对日军发起反击。战至夜晚,憋了一肚子气的战士们刺刀上膛,悄无声息包围了日军,双方随即发生惨烈的白刃战。
日军不仁,别怪我军“不够仁慈”。我军冲入敌阵,见人就捅,杀疯了,杀红了眼,因为是复仇之战,我军越战越勇,刺刀见红的血腥场面将汤田凯四吓破了胆,急令向河间城撤退,丢下了300多具残缺不全的尸体,独立第2支队还乘胜收复了任丘县城。
战场上打不过,日军就改变斗争策略。他们每天派出小股部队四处袭扰河间城的村庄,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泄愤。至2月底,河间县城周围仅剩黑马张庄未被日军袭扰。针对此种情况,黄新廷请求主动出击,以小股对小股,采取运动战、伏击战等战术打击敌人,并在黑马张庄成功伏击全歼日军第3联队吉田大队200余人。
日军从此再无“良策”,任何军事行动均是小心翼翼。之后,黄新廷率“亚六团”与日军多次交锋,日军丝毫占不到任何便宜,1939年,日军吉田大队800余人偷袭120师,“亚六团”配合师部痛击吉田大队,并在兄弟部队的协同下展开围歼战,除吉田率少数残敌逃走外,其余日军全部被歼,取得齐会大捷。激战中,亲自指挥作战的贺龙也被日军的毒气所伤,可见战斗之惨烈程度。
1939年秋天,第120师集中第358旅和另外5个团伏击日军独立混成第8旅团。黄新廷、廖汉生主动请求率第716团赴灵寿县陈庄以东设伏。双方血战6天5夜,反复争夺阵地,鲜血将脚下的土地染成红色,716团主动发起的冲击就高达13次,最终为120师主力部队取得陈庄战斗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贺龙的部队经历的战斗残酷,装备差,补充的兵员少,因此断胳臂断腿的多,716团作为主力团,历经多次恶战,团中许多将士都是伤残人士,但是大多数依然坚持走上前线同凶残的日军英勇作战,死也要死在战场,像一个真正的战士活着。
之后,黄新廷还率兵参加了晋察冀军区反“扫荡”战斗和百团大战,战功赫赫,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和战场劲敌。
抗战胜利后,黄新廷晋升为358旅旅长,成为解放战争时保卫延安的劲旅。******东称赞说:“你们是三进河西,招之即来,来之能战”。黄新廷率部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胡宗南的国民党中央军,威名远扬。
之后,黄新廷升任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第一师师长。不久,他就被任命为第三军军长,率军南征北战,为解放全中国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动乱年代,黄新廷将军受到不公正的对待,1967年被关押。但是他始终坚持原则,不说一句违心话,顶住巨大的压力和身心折磨,绝不说贺老总一句坏话,铁骨铮铮,连审查他的人都惧怕其三分。
1972年,黄新廷被释放出狱,1975复出受命任装甲兵司令员。退居二线后,黄新廷将军曾多次重走长征路。回忆革命生涯的艰苦岁月时,黄新廷曾写诗描述:
2006年,黄新廷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一生革命,铁骨铮铮。毕生奉献,无比忠勇。终生传奇,难忘长征。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