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螺旋状的杆状细菌,有很多鞭毛,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种不被强酸消灭,可以在胃里生存的微生物,是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相关淋巴瘤、胃癌等的致病因素。流行病学显示,我国由于共餐习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已超过50%,且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口-口、粪-口途径和水源传播,其中经口传播、家族内传播是儿童和青少年感染的主要来源,比如家人共用餐具和食物、喂孩子前咀嚼食物、接吻、饮用受污染的水均可以互相传染,且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家庭成员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C13/14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尿素酶试验、血清抗体检测和粪便抗原检测等。
目前尚无预防幽门螺旋杆菌的相关疫苗,药物根除现有感染,改变用餐方式预防再感染,是目前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主要方法。
由于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粘膜萎缩、肠化相关,是胃癌的危险因素,成人感染后一般推荐根除治疗,又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可在治疗前、治疗中或治疗后发生,也是一些患者在根除后再次感染的主要原因,因此推荐感染的家庭成员同时治疗,有助于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后再次感染的机会。
但由于目前所用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方案中含有大量的铋剂及抗生素,疗程又长,会影响儿童的正常菌落及免疫力,也会产生耐药或重金属蓄积风险,且儿童日后再次感染的机率较大,除有必要的根除指征(比如消化性溃疡、胃肠淋巴瘤等),一般不推荐治疗。
老人基础疾病多,部分人长期使用一些慢性病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对药物的依从性及耐受性较差,易产生不良反应,且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有可能相互影响药效,在决定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前应谨慎行事并进行风险-收益评估,应根据老人用药史、疾病状态和药物不良反应等,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建议消化专科就诊评估。
从幽门螺旋杆菌的结构和生长方式来看,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没有治疗一般不会自行清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成员始终是潜在的感染源,有继续传播的可能,建议家庭成员分开用餐预防感染,且服药治疗是转阴的主要途径。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