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标签 | 邮箱 |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惠州 梅州 汕尾 河源
阳江 清远 东莞 中山
潮州 揭阳 肇庆 茂名
广东经济 广东资源 广东旅游
数字广东 广东扶持 广东基金
广东科技 招商引资 企业风采
广东文化 广东风采
广东故事 广东人物
特色品牌 政策法规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揭阳 >

南陵大工山铜矿遗址:一场跨越2700年的时空对话

时间: 2025-05-12 14:06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563 次

  大工山铜矿遗址后续如何进一步发掘?当地采冶生产活动是否有提前的可能?怎样做好南陵铜文化的保护利用?

  5月10日,大工山铜矿遗址群再掀文化热潮,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工程前期考古调查专家咨询会成功举办。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以及安徽省内考古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对大工山铜矿遗址的保护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昌燧率先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感。他表示,全国冶金考古专家齐聚南陵,把大工山铜矿遗址研究推向新的高潮,下一步的着力方向,是做好遗址的发掘规划。他相信,昔日沉寂的遗址被打造成公园,一定会带来更多的文化惊喜。

  大工山铜矿遗址,坐落于安徽省南陵县工山镇境内,是一处西周至宋代的采矿、冶炼遗址。经过岁月的洗礼,该遗址难觅往日的繁荣,但在考古学界的保护下,它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过阶段性勘探,大工山铜矿遗址的考古发掘和遗产价值阐释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年6月入选为安徽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紧接着2024年12月,作为皖南矿冶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陈树祥表示,大工山铜矿遗址前期发掘取得了一定成果,有调查、有基础,也有人才优势,后续要把保护传承利用结合起来。他建议,要文旅结合、考古公园和国家A级景区结合,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造条件。

  当考古学者小心翼翼地拂去岁月的尘埃,地表散落的炼渣诉说着往昔的辉煌,遗址内出土的铜锭、陶器等文物,不仅窥见了当时生活的烟火气息,也见证了铜矿开采冶炼工艺的雏形。

  “规模大、种类多,甚至通过不同颜色的炼渣,看到了千年前的冶炼技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罗武干现场观摩之后给出了思考,“结合前期研究调查,以及文献史料,可以进一步探寻南陵冶炼产品的输出和流通范围,这对南陵铜文化品牌打造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科技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测开辟了崭新路径,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在大型考古遗址现场,受到了广泛关注。

  李刚曾多次来到南陵,对大工山铜矿遗址分布如数家珍。他指出,封山育林之后,茂密的山体植被,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发掘难度。建议科技赋能,比如启用勘测雷达对地下炼渣分布进行探测,启用卫星影像技术分析遗址山体情况,进一步揭开大工山铜矿遗址的面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秦颍早在2002年就参与了南陵县矿冶遗址的发掘。他表示,从保护利用角度考虑,有的放矢,会有意外的收获。言外之意,就是对遗址予以筛选,有选择性地进行深入研究,哪怕对一个剖面进行深层次分析。

  第一次踏足大工山铜矿遗址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感触颇深。他表示,应该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加强遗址研究和价值阐释,选择不同类型的遗址,加大发掘面积,不仅要看得见,还要摸得着,不仅要有说头,更要有看头。

  大工山铜矿遗址的发现,被专家誉为一部埋藏于地下的中国古代冶金史。其出土的各类采冶遗存,以及各时期的文物陶器制品,最早可追溯到2700年左右,即西周早期。换言之,这里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专家咨询会上,与会专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表示,要系统性勘探、精细化发掘、多学科交叉,做好大工山铜矿遗址保护利用的下半篇文章。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栏目列表

社会新闻

更多>>

精彩阅读

更多>>

点击排行

更多>>

特色资源

更多>>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招贤纳士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