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至5月28日,“文化中国行”走进烟台主题媒体采风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围绕烟台非遗传承、海防文化、葡萄酒文化等内容,深入走进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所城里、张裕工业园、亚东柒号文创园、丘山谷游客综合服务中心、蓬莱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戚继光纪念馆等地,探寻烟台的历史文化遗产,感受烟台城市深厚的文化气息。
“一座所城里,半部烟台史。”5月27日,采风团一行来到所城里。所城里,又名奇山所城,是烟台城市最早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卫所城池之一,被誉为“烟台的根”,修建于明洪武31年(1398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自西面的宣化门而入,进入所城里,修缮后的青瓦房整齐排列,具有烟台特色的院落冠以全新的招牌,烟台剪纸、螳螂拳、莱州笔等非遗工坊汇聚于此,一代又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讲述着烟台故事。
记者了解到,莱州笔讲究“尖、齐、圆、健”,笔头采用华北和东北一带的黄鼠狼尾毛为主要材料,略显红黄色,色泽明艳。笔杆采用江南一带“湘妃”等名贵竹竿,有的还采用珍贵的牛角及玉石。一支莱州笔的制作,先后经历择料、水盆、修笔、刻字、包装五大工序以及一百多道小工序精制而成。莱州笔现今共有四百多个品种,其中以“泰岱翠峰”与“豹狼毫”最为着名。
“我们希望通过展厅和体验区,让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莱州笔,了解书法文化,对毛笔本身到文房器物等有最直观的了解。”烟海轩文房主理人贾崔建向记者介绍道,莱州毛笔作为烟台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的符号,工艺精湛。自从搬到了所城里的时彦街,莱州毛笔获得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
沿着青砖漫步,记者们来到烟台剪纸工坊,随处可见各式各样、颜色丰富的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梁巧艳正坐在屋内,精心雕琢着手中的作品。
据了解,烟台剪纸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悠久的传承历史,其中“单色、勾绘染色、衬色、拼色”等技法呈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于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地域文化、地域风格以及民间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烟台剪纸的线条细腻,挺拔流畅,故事性也特别强,这种独有的艺术风格,在全国剪纸当中尤为突出。”梁巧艳向记者津津乐道。
近年来,她将现代文化特色融入传统剪纸艺术,立足烟台本地风俗人情,使剪纸不仅能贴在窗上,还能“解锁”更多场景,将传承数百年的烟台剪纸故事继续讲下去。
“螳螂拳是烟台本地的拳种,非常适合健身,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拳种 ,广受人民的欢迎,现在已经传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了,希望我们螳螂拳的八肘,可以作为一个全民健身的项目推广下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于永波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螳螂拳。
于永波告诉记者,螳螂拳起源于烟台地区,以其独特的神韵蜚声海内外。太极螳螂拳更以其独特的手型、空灵的劲道、骄人的战绩吸引着武术爱好者。螳螂拳相传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朗所创,烟台也是至今全国螳螂拳传承和发展最盛行的地区。
历经300多年绵延传承,经过数代人不断发展完善,螳螂拳由最初的几种螳螂手法发展成为至今体系完整的中华优秀拳种,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位列山东四大名拳之中。
一代代非遗传承人靠着言传身教,将中华的文化精髓代代相传,让古老非遗融入时尚元素,将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让烟台这座文化名城重获新生,大放异彩。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诚邀合作伙伴。
近日,一场双向奔赴、共谋未来的盛会——中国海阳第七届毛衫艺术节璀璨举行,行业协会、省市级相关负责人及87家海阳市毛衫企业,200余位全...[详细]
为有效缓解施工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今年,山东高速烟台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优化施工方案、24小时施工等方式,缩短工期104天,7月19日前将完成...[详细]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