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是不能理解或者不好描述的话,简单告诉医生,夜间是否影响睡觉、白天是否影响工作生活也是可以的。
“加重或缓解因素”指的是疼痛出现以后,什么情况下会轻一点,什么情况下会重一点。比如休息、弯腰、排便、用药之后会好一些;按压、运动、睡眠不足之后会加重等。
每天要睡够8小时,这似乎是“常识”,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每个人所需的睡眠时长并不是固定的,取决于每个人的不同体质、需求甚至是环境,8小时只能说是一个大概的平均数。...[详细]
纳米塑料与大脑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特定蛋白质相互作用,会产生与帕金森病和某些类型痴呆症相关的变化。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上称,环境因素对人类生物学的影响推动了这一新领域的研究。...[详细]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实施方案》提出进一步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如何让患者得到更好治疗?又如何让更多普通人能够知晓、了解健康的预防常识...[详细]
11月15日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介绍了我国癌症的发病和死亡情况,以及如何有效防控。...[详细]
最近气温俯冲式下跌,各地儿科门急诊的热度却半分不减。连日来,衢州市妇幼保健院内屡发就诊拥堵,几乎无处下脚,儿科门急诊日均近500人次,比平时增加了50%;每位儿科医生的日工作时长至少增加了3个小时。...[详细]
近期,冬季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患者多出现咳嗽、发热、肺部感染等症状。关于上述症状是病毒感染还是支原体感染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对此,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在11月13日举行的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公布了其所在医疗机构的检出率:从支原体感...[详细]
近几天,随着全国大面积开始降温,流感高发期也随之而至。冬季,人们面临流感、肺炎支原体等多种呼吸道病原体迭加流行的风险,哪些重点人群、哪些重点场所需要格外关注?又该如何多病共防?...[详细]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