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红书上开了一家“非遗美食”馆子的他,除了会做配料加满,双倍腐竹的螺蛳粉,还有红白分明,食材多样的鸳鸯锅,以及砂锅慢炖,五花三层的红烧肉......
作为传承已久的非遗项目,在@綰云舒 的手中,缠花打破了造型限制,与美食相结合,诞生了一系列“真·秀色可餐”的作品。
但在他小红书笔记的分享中,面人一改大家熟悉的“寿桃”“佛手”“龙凤呈祥”等传统吉祥造型,开始融合现代流行元素。
比如在看完电影后,因为喜欢电影中的殷寿和妲己,@郎佳子彧 便抽空用面人做了两个角色的经典造型。
如此还原,震撼了一众围观的小红薯们,“衣服的褶皱细节都做出来了,太牛太牛”,“感觉面人真的有生命,用最普通的原料所创造出的生命”。
这可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比如,在@二洋 的笔记中,大家就能学到不少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相关知识。
去年冬天,@二洋 突发奇想,“既然买不到冰墩墩和雪容融,不如就自己动手做一对吧!”于是,她将皮影的制作过程和成品,都分享在了小红书上。
有本不了解,认为皮影无非是在皮上画画而已的小红薯。看了@二洋 的解释,才明白一个影人需要多道工序的处理才能平整且透明,“每一个部位都要画,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少。”
有些小红薯也想尝试自己做一对儿,于是询问皮影原料是什么,需要什么工具。@二洋 完全不藏私,耐心解答。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皮影协会主席王天稳大师的孩子,传承皮影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了@二洋 的习惯。
但在小红书上,她也会分享自己空闲时的随手创作,“就只是表现出一种艺术方式,感觉挺好看的,和大家一起看看”。
于是在这里,经过分享、交流和尝试,皮影不再是遥远舞台上的非遗表演,也不再是冰冷橱窗中陈列的艺术品。
非遗传承的一大难题,就是它的深藏民间,鲜为人知。尤其是一些仅在特定地域文化下传承的非遗,外界难以接触,无法了解,更无法传承保护。
是土家人,生于湘西,长大后在湘西拜师学习傩面具雕刻。于他而言,傩文化是自己熟悉并热爱的故乡文化。
但对于更多人来说,傩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存于汉族及20多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如湖南、湖北、广西等地,代表着神秘的大山、诡秘的巫师和奇幻的巫傩仪式。
于是,在日常制作面具之外,@庄迅执干戈以舞 选择出发探寻散落在大山里的村落,开启了“访傩之旅”。
就算是同样生于湘西的小红薯,有不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些:“我从来碰不见这些很厉害的人,真的很想去拜访一下他们。”
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回复他,因为没有找到答案,想多了头疼。但今天似乎能给出一个答案了,面具的意义是什么?是隐藏真相。
或许,不仅仅是真相,更是一个让大家接触到这些鲜为人知的非遗真实样貌,了解它们传承现状的契机。
而古老的非遗,在这些年轻的传人手中,保持着生命与活力,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沉淀,连接着现在、过去与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