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度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陆续放榜。根据有关机构统计,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创下457万的新高,比2021年增长约80万。然而,与考研火热的趋势、激烈的竞争相对照的,却是艰难的就业环境,硕士学历未必能找到称心工作。“为什么考研”不仅让旁观者疑惑不解、各执一词,在前赴后继的“考研党”心中,也难解个中缘由。
本科毕业之际,笔者也曾亲历工作、读研的分流抉择。回想当初自己和身边同学的心路历程,那些选择工作的同学通常已确立了清晰而坚定的方向,而选择读研的同学,包括自己在内,则大多尚处朦胧状态,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选择什么,于是希望通过读研深造获得一个缓冲期,逐步找到自己应该奔赴的人生下一站。
事实也是如此,读研期间,除了少数决心深研学术的同学之外,大部分人都将主要精力花在寻找职业方向和求职准备上,例如广泛实习、考取证书、笔试面试等。从秋招到春招,硕士应届生一般会花费大半年时间找工作。已参加工作的“考研党”也有类似心态,硕士阶段更多被视为锚定职业方向、积累知识经验、锻炼实务技能的缓冲期。
究竟为什么考研?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考”,而在于“研”。“考”的动机可以很多,有前文提到的对未来的迷茫,有升职评级的需要,还有对某一专业的兴趣等。但是,如果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无法真正起到“缓冲”作用,难以提供将个人素质与未来发展对接起来的路径,那么“考研”就始终是悬空的。结果就是学生将读研当作任务,一些教师将研究生当作文凭过客,企业将硕士学历当作鸡肋,舆论持续疑惑“为什么考研”。
由于缺乏系统性的信息、渠道、平台支撑,硕士生求职时同当年本科面临的情况相差无几,求职季之前被课程、论文填满,深度了解、思考相关行业的机会很少;求职季一开始便全天候投简历、笔试、面试,系统回顾个人知识积累、职业倾向的时间不多。这也造成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既各自为战又盲目趋同,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追逐那些公认为必须但未必适合自己的资格、奖励、机会。
在更加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当下,“为什么考研”问题也值得引起审视反思。研究生教育就一定是更注重理论研究,不切合实务的吗?在考研年年火爆的背景下,有没有可能让研究生教育变得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要解决“为什么考研”的问题,恐怕还需从“读什么样的研”开解。
截至2023年4月底,崖州湾科技城累计注册南繁产业企业1195家,不少“国字号”及省市科研院所也纷纷落地,产学研聚集效应不断扩大。
放眼全国,在关键农时大力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人工影响天气成为粮农果农烟农心目中致富脱贫的“定心丸”。
三亚研究院所在的三亚市崖州区是海南冬季温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年平均气温22摄氏度至31摄氏度,冬季降雨量小,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冬季加代繁育。
苔藓属于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地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一类由共生藻和共生真菌结合而成的生物共生体
基因编辑技术是面向未来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技术,是这一领域国际竞争的核心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6日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公众普遍具备较强环境行为意愿,但在不同领域实际行为表现存在差异。
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学什么”“怎么报”是一大考验,特别是面对新专业、跨学科,免不了懵懂、无措。
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
拥有6000余年历史的玻璃,古老而又现代。进入21世纪,玻璃发展为新兴领域的关键功能材料,广泛应用于信息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受到全球关注。
完善“两品一械”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动态监管,举办药品监管能力提升培训班,打击危害药品安全违法犯罪,加快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上市,对医药研发企业主动靠前服务,出台“破难题促发展、解民忧办实事”20条工作举措……
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极大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千万工程”的启动实施表明,必须将满足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夏至时节白昼较长,太阳光照时间长,加之华北、黄淮等地空气湿度小、天气干燥,有利于气温升高及高温维持。中央气象台预计,27日至30日,华北、黄淮、汾渭平原等地将再度出现高温天气。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用人单位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部署重点行业、重点岗位和重点人群防暑降温工作;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空间碎片清除、空间试验服务等太空经济新业态,提升航天产业规模效益”。
今年以来,我国部分地方对辖区内违规占用耕地种树造林的现象进行纠偏,要求整改复耕、恢复种粮。符合国家政策的退耕还林还草、按照国家政策和标准建设的防护林和绿色通道等,按照林地、草地管理,禁止纳入整改复耕范围。
华为携可靠、灵活的“1+2+N”架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首次参展,展示了其自主可控的空间智能化解决方案,华为终端BG首席战略官、全屋智能产品线总裁邵洋受邀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今年4月,中国发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风乌”,首次实现在高分辨率上对核心大气变量进行超过10天的有效预报。不少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与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密切相关,只要人类社会的化石燃料消耗不减少,气候变暖的趋势就不会停止。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