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会上透露,我国已有42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8月18日《科技日报》)
穿越时空、记录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总数世界第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足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丰厚、根脉绵长。艺术里的非遗,节庆中的非遗,工艺上的非遗……在中华大地上,绚丽多彩的历史遗珍共同编织出一幅鲜活的文化画卷。
成绩得来不易,是肯定亦是激励。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有关部门持续发力推进,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累累硕果。据介绍,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五批306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对180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非遗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发展力”。
可见,非遗传承保护既是一道民生考题,也是一项发展议题。释放“文化力”,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激活“发展力”,将非遗文化“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更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如此,非遗之“花”才能在传承与创新中更美绽放。
为此,要守住保护这一底线。科学认识是保护的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存在,如何保护较难把握,往往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这使得保护工作难度很大。对此,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手上有招、脚下有力。同时,要加强传承利用,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走更远。
要抓住“人”这个核心。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没有传承人,非遗就难以传下去;没有受众,非遗同样会湮没无闻。因此,从遗产保护到活化利用,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非遗传承都要紧紧围绕人、依靠人。培养人、发展人,让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才能让非遗芳香馥郁、历久弥新。
非遗保护传承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如何更好释放“文化力”、激活“发展力”,让非遗结出更多美味果实,有待持续探索。带着沉甸甸的成绩单,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张冬梅)
位于青海省杂多县的查旦湿地,是长江源区最大泥炭湿地,三江源国家公园高原湿地保护核心区,也是雪豹、黑颈鹤、棕熊、藏野驴、等野生动物重要的栖息地。
今年以来,文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购置40台数字指示秤投放到全县主要的商场超市、农贸市场、果蔬店等消费集中场所,向群众提供免费的计量服务。
2022年8月16日,在山东省青岛市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红岛段,白鹭和苍鹭在治理后的滩涂湿地上捉鱼。
2022年8月17日,位于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白岩村3组的落星空露营基地里人来人往,入夏以来,这里便成为人们夏日休闲的新地标。
2022年8月13日,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国网安徽电力党员服务队队员正在对当地一家企业大负荷生产设备进行安全用电检查,指导企业节能(错避峰)生产。
8月9日,来自中国、越南、尼日利亚、也门等国的摄影师和留学生,在澜沧江昂赛大峡谷体验漂流。
2022年8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选手在那达慕大会上参加射箭比赛。日前,兴安盟那达慕正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举行。本届那达慕大会期间将举办诗歌那达慕、传统美食那达慕、音乐那达慕以及赛马、射箭、搏克比赛等活动。
2022年8月8日,在重庆万盛经开区南桐镇金兰坝村,青山绿野与金黄色稻田和鱼塘相互映衬,田野的线条在稻田中穿梭,美不胜收。近年来,当地加快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将绿色还给矿山,昔日采煤沉陷区,今日放眼满山绿。
近几年,青海省不断加大投入和保护治理力度,持续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显著提升,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休闲。
随着暑期到来,天台山进入旅游旺季,当地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挖掘提升太阳文化资源,聚力打响日照太阳文化品牌。
暑假期间,东港区充分发挥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作用,招募老师、志愿者等深入到268个乡村书屋,为学生开展各类教育服务,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
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姚家塝村在灼灼其华的紫薇花和翻着金浪的水稻点缀下,恰似一幅恢宏绚丽的锦绣画卷。
2022年8月3日,由中铁十一局施工的湖北省襄阳市环线提速改造工程跨襄阳北编组站大桥T3主墩顺利实现转体。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广蜜蜂养殖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蜂农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2022年7月29日,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闫乡东吕店村农民为铁棍山药进行管护作业。盛夏时节,豫西大地黄河南岸广袤的田野里,红薯、铁棍山药、葡中药材等农作物长势喜人,农民们正抢抓农时进行管护作业,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
2022年7月28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条沿村1500亩梨园内,脆甜可口的翠冠梨挂满枝头,农户们忙着采摘、装箱、运输,呈现一片繁忙的丰收美景。今年夏天持续高温,市场行情看好,预计全村梨子总销售超千万元,人均增收超2000元。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