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放光彩?北京市西城区从2014年开始招募热爱非遗的传承志愿者,向传承人学习传统技艺,延续非遗记忆。
又是一个周六,坐了近一个小时地铁,85后插画师朱大萍兴冲冲地赶往北京市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在这里,她的身份是非遗传承志愿者,在面塑传承人张宝琳的指导下学习面塑。
轻揉慢搓,点切刻划……一个衣袂飘飘的仕女形象渐渐呈现在眼前,朱大萍兴奋地拍下照片发到朋友圈,朋友们纷纷点赞。
北京西城区非遗资源丰富。截至2019年,西城区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6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67项,区级非遗保护项目208项,涵盖了文旅部公布的非遗保护项目十大类别,非遗资源占北京市总数的近1/3。
岁月流转,部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龄偏大、个别项目传承人数量较少,成为制约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按照传统,代表性传承人一般带若干个徒弟,向每人分别传授一部分技艺,及至年长,再从中挑选出一个最中意的徒弟,把技艺悉数传授给他。现实中,一些传承人可能来不及把所有技艺教给徒弟,非遗项目无法传承下去。
如何让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重放光彩?2014年,“民间瑰宝记忆西城”西城区非遗传承志愿者招募活动启动,北京宫毯织造技艺、北京刻瓷、裕氏草编、泥塑彩绘脸谱、戏曲盔头制作技艺5个非遗项目公开招募志愿者。
“一天接好几百个电话。”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飞说,每个项目计划招5人,原本担心招不满,不料短短几天就有1000多人报名,经过现场考核,最终45名学员入围。
求才若渴的传承人还增加了数额不等的旁听生名额。其中,戏曲盔头制作技艺传承人李鑫的学生最多,共有6名志愿者、4名旁听生。“有唱了30多年戏的京剧票友、有参加过国际比赛的设计师、有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多一个人学习就多一条传播途径。”李鑫说。
在地铁站看到非遗传承志愿者的招募广告后,周晓明赶紧报了名。出生于山东淄博的她,自小就对陶瓷技艺很感兴趣,一有时间就到叔叔工作的陶瓷厂去,借刻刀练手。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她从事陶瓷设计,对刻瓷尤其喜爱,但一直没机会系统学习。通过层层选拔,周晓明成为刻瓷项目的5位正式学员之一,师承北京刻瓷第三代传承人陈永昌。
“什么时候轮到内画鼻烟壶?”京派内画鼻烟壶传承人杨志刚急切地向杨飞打听。内画鼻烟壶自嘉庆年间诞生以来已有200多年历史,虽然使用功能日渐弱化,但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妙入微的画面仍然深受人们喜爱。“喜欢的人多,学的人少,坚持下来的更少。”同内画鼻烟壶打了40年交道,怎么把这门手艺传承好是杨志刚眼下最操心的事,“只要有人想学,我就免费教。”第二年,杨志刚如愿以偿,在众多报名者中挑选了10位传承志愿者。
7年来,共有36个非遗项目进行公开招募,培养传承志愿者308人。传承人的教学过程还被拍成视频,上传到微博,吸引了众多非遗爱好者在线学习。“志愿者招募在传承人和爱好者之间搭建桥梁,能更好地把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杨飞说。
原以为非遗爱好者多是上了岁数的人,出乎意料的是,课堂上有许多年轻人的身影,孙汇尧就是其中一位。15岁的他是一名高中生,尽管学业任务重,但每周一次的面塑课从没缺席过。两年前,他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口技,对非遗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年他和妈妈郭春蕾双双入围传承志愿者,喜欢画画的他学了面塑,身为医生的郭春蕾则选了药香制作技艺。
因为非遗传承志愿者招募活动,越来越多年轻人得以亲近非遗,非遗也因为这些年轻人的到来悄然发生变化。
初见程刚,李鑫就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程刚在清华大学从事戏曲理论研究,他提出的梳理盔头演化发展,建立不同剧种盔头的穿戴、制作规范的建议让李鑫眼前一亮:“我会做盔头,他擅长理论研究,正好互通互补,对这门手艺的发展有极大帮助。”
“以刀代笔、瓷上刺绣”,刻瓷是用钻石制成的錾子在瓷器的釉面上,錾刻出素描、中国画或其他图案的技艺,具有独特的金石和笔墨意趣。由于特殊的制作工艺,刻瓷作品遇水会掉色,从而失去它本身的艺术价值。经过反复试验,周晓明研发出不掉色颜料,使刻瓷从只能观赏的艺术品,转化为实用性更强的艺术生活品,让非遗真正融入了生活。陈永昌大喜过望:“在我这一代,能让刻瓷走进日常百姓家,成为一种实用器,值了。”
为推动非遗进校园,周晓明还开发了刻瓷套装,工具和颜料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初学者使用。除了潜心刻瓷技术,周晓明还经常辗转各地,讲课培训、参加展览,为的是让更多人知道刻瓷艺术,“把刻瓷技艺发扬光大,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在郭春蕾的提议下,她任职的医院已经开始将药香应用于养生保健。杨明申是一名首饰设计师,在学习盔头制作之后,把点翠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首饰设计中,在国际大赛中颇受好评。
“志愿者的加入为非遗带来新鲜力量。”杨飞说:“我们会不断探索非遗传承的新途径,使之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2022年8月13日,在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国网安徽电力党员服务队队员正在对当地一家企业大负荷生产设备进行安全用电检查,指导企业节能(错避峰)生产。
8月9日,来自中国、越南、尼日利亚、也门等国的摄影师和留学生,在澜沧江昂赛大峡谷体验漂流。
2022年8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选手在那达慕大会上参加射箭比赛。日前,兴安盟那达慕正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草原举行。本届那达慕大会期间将举办诗歌那达慕、传统美食那达慕、音乐那达慕以及赛马、射箭、搏克比赛等活动。
2022年8月8日,在重庆万盛经开区南桐镇金兰坝村,青山绿野与金黄色稻田和鱼塘相互映衬,田野的线条在稻田中穿梭,美不胜收。近年来,当地加快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将绿色还给矿山,昔日采煤沉陷区,今日放眼满山绿。
近几年,青海省不断加大投入和保护治理力度,持续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流域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显著提升,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休闲。
随着暑期到来,天台山进入旅游旺季,当地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挖掘提升太阳文化资源,聚力打响日照太阳文化品牌。
暑假期间,东港区充分发挥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作用,招募老师、志愿者等深入到268个乡村书屋,为学生开展各类教育服务,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
四川省华蓥市禄市镇姚家塝村在灼灼其华的紫薇花和翻着金浪的水稻点缀下,恰似一幅恢宏绚丽的锦绣画卷。
2022年8月3日,由中铁十一局施工的湖北省襄阳市环线提速改造工程跨襄阳北编组站大桥T3主墩顺利实现转体。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广蜜蜂养殖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蜂农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2022年7月29日,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闫乡东吕店村农民为铁棍山药进行管护作业。盛夏时节,豫西大地黄河南岸广袤的田野里,红薯、铁棍山药、葡中药材等农作物长势喜人,农民们正抢抓农时进行管护作业,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
2022年7月28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条沿村1500亩梨园内,脆甜可口的翠冠梨挂满枝头,农户们忙着采摘、装箱、运输,呈现一片繁忙的丰收美景。今年夏天持续高温,市场行情看好,预计全村梨子总销售超千万元,人均增收超2000元。
2022年7月26日,辽宁省沈阳市30余位小学生在辽宁猎鹰国防教育基地参加暑期国防教育夏令营活动。八一建军节前夕,学生们通过军事拓展项目训练,培养自主独立的生活习惯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同时增强了学生们的国防意识。
湖南张家界市武陵源景区天子山索道工作人员对索道运行设施进行安全检查。该景区在做好疫情防控、预约游览等服务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加大对景区内高空客运索道的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保障高温天气下旅游接待安全。
2022年7月24日,河北省遵化市团瓢庄乡山里各庄村在废弃尾矿上修建的景区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2022年7月22日,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印象·袁家村,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跑驴(丁嘴跑驴)非遗传承人在为游人表演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