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要求快递必须送货上门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从3月1日开始施行,在不少叫好声之外,一些预期之外的反应也开始逐渐出现。
有媒体近期探访就发现,消费者针对“快递送上门”“打电话征求同意”等问题也持有不同态度:有人早早就盼望送货上门,有人则出于安全考虑希望放在驿站,还有人觉得上班接快递电话太烦了。
据媒体报道,已经有一些基层快递员表示派单量减少,派送速度不如从前,这直接影响了他个人的收入。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通达系”,因派送价格费用较低,这也意味着快递员需要更大的送货量来平衡派送成本。
一方面是送货上门、客户沟通的更高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却是持续降低的派送价格。这也就意味着,新规落地之后,对于快递员来说,要么主动选择加班,要么事实上降薪。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一项初衷是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规定,起码从目前来看,最终却是最一线的快递员承担了所有。事实上这也并非孤例,“快递新规”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新规本身只是导火索,根本原因还是快递员长期被忽视的职业困境。
电商在国内市场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史,快递员作为电商的“最后一公里”,这些年来也逐渐从多年前的新职业,转变为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身边岗位。
但如果我们复盘快递业在中国的发展变迁就会发现,这些日常活跃在小区、在我们上下班路上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却始终未被线包邮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快递员在叹息。
高强度的劳动,对应的是并不算丰厚的报酬。此前快递员“月薪过万”的现象正在越来越稀缺。在快递价格战愈演愈烈下,快递件的派费正在快速下降,此前据媒体报道,不少区域已击穿1元/票。
事实上,为了方便管理,如今的快递公司基本都是以罚代管的模式,把责任和成本转移到了快递员头上。《2021年中国快递员权益保障问卷调研》显示,高达六成的快递员每月被罚200元以上。
当然,要改善快递员的职业环境,也绝不能单靠快递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政府要完善法律制度、工会要发挥监督作用、学界要加强调查研究,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要给予快递员生存状况足够重视,用高关注度倒逼相关方加快改进步伐。就像外卖行业,这些年来在社会关注和政府推动下,保障有了一定改善,快递行业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