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流行病专家瓦利德·贾韦德表示,新的发现“令人担忧”,由于感染通常发生在患有健康问题的重病患者身上,因此主要任务是防止真菌传播给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但不幸的是,此类真菌具有极端生存和繁殖能力。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蒋子栋表示,这是一种新的真菌,其致死率高、高传染性,容易发生院感,耳念珠菌是耐药真菌,目前缺少特效治疗药物。“我们一定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提高对该真菌的认识与科普。”
据央视新闻去年报道,耳念珠菌于2009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其感染致死率高达60%,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真菌名单。据悉,耳念珠菌菌株最早是由东京都健康长寿医疗中心从一名70岁日本妇女的耳道中采集,并经米卡芬净此种抗真菌药筛选而得。后续的支序分析显示该菌株为念珠菌属的一个未曾描述过的物种。
近年来,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自2012年以来,美国、巴西、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等美洲地区国家均报告有此类感染病例出现。
目前,该真菌在美国为较为严重的流行传播。从2019年到2020年,美国的感染人数增加了59%,达到756人,2021年感染人数增加了95%,达到1471人,2022年感染人数进一步上升,达到2377人。
CDC称,近一半感染了耳念珠菌的患者会在90天内死亡,而且在受感染的住院病人中,估计有30%至70%的人最终会死亡。但CDC真菌疾病部门的医务官员梅根·莱曼说,该机构不清楚有多少死亡可以直接归咎于这种真菌。因为被感染的人通常还面临着其他多种健康问题,因此耳念珠菌既可能是直接死亡原因,也可能是与其他不良健康因素一起加速死亡的原因。
不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卡萨德瓦尔仍然表示,耳念珠菌的出现是“可怕未来的前兆”。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在我国,2019年已有18例患者感染耳念珠菌 。2022年6月,耳念珠菌在某院重症科病区内传播,1例患者发生耳念珠菌败血症医院感染,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2018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检测出耳念珠菌,这是我国首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但在该患者其他部位及周围环境中未检出耳念珠菌。截至2020年8月,中国公开报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报道数量已有25例。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报道,耳念珠菌感染主要累及住院病例,高风险人群为严重慢性基础病或免疫抑制的病人(如:糖尿病、慢性肾病、HIV感染、肿瘤等);新生儿、插管或留置导管的病人、手术病人,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全身用药病人也可感染。健康人通常不会感染耳念珠菌。
在当时的报道中,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助理研究员龚杰表示,耳念珠菌不感染健康人,不可能在健康人中大规模流行。
耳念珠菌与SARS完全不同。SARS由致病极强的病毒引起,但耳念珠菌一般不会致正常人群感染。
据财联社报道,大多数耳念珠菌感染都发生在医院和养老院等医疗机构,其感染途径通常是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或通过人际传播。
第一,这种真菌可以生存在人类皮肤、直肠或口腔等特定区域,这一过程被称为“无症状定植”。在这个过程中,患者不会表现出感染症状,但可以将真菌传播给其他人。
第二,这一真菌也可能进入血液或伤口,导致严重的侵入性感染。在这一过程中,患者会出现典型的感染症状,如发烧和发冷。
2022年6月6日我国某院重症科1例长期住院患者(章某)检出耳念珠菌,随后在该重症科14例在院患者进行筛查发现,其中8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9株。
而章某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多年,长期滞留重症病房,免疫力低下,最终出现耳念球菌败血症,抢救无效死亡。但其他7例检出耳念珠菌的重症患者,均无临床正常,考虑为定植菌。经过采取积极防控措施,7例定植患者后期复查均转阴,未在病房内发生暴发流行,由此说明,目前耳念珠菌是可防可控的,即使发现医院感染,也无需恐慌。
蒋子栋提醒,“对于进入过疫区后回国的人,回国前、回国后,一定要认真清洗身体与衣物,并进行消毒,同时,不要接触有免疫力缺陷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最好不要到医院看病人。”
此外,对于预防耳念球菌早诊断非常重要。蒋子栋介绍,如果临床上,医生发现耳道出现感染、并伴有不明原因的高热、腹泻、呼吸困难的患者,一定要其转到上级专业检查机构进一步检查,不要误判、漏判,发现疑似患者,要采取相应隔离防控措施,才能避免大规模传播。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