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在老家待了一两周,跟周围亲友尤其同龄人以及兄弟姐妹接触了不少,其中有个表姐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她是实在的。她说,
表姐没说原因,其实可以理解,因为在过去30年里,不需要学历就可以赚钱的年代主要就是1990年至2020年,这二三十年即使父母错过了买房好时机,但工资的购买力还是蛮高的,且打工中对高学历的要求并没有那么明显。如果一个18-30岁的人,他的家庭在当下非常贫困,那主要是因为其父母比较懒惰。当然不排除其他特殊原因,总之这个推断大体不算错误。
整体看来,财富积累需要一个过程。之前我也说过,我考察了成千上万的人,在国内体制内和体制外,这两种职业道路一般会特征相对分明。
一般都认为体制内比较稳定,收入情况是前低后高,但好像现在起点也不算低了,不过仍然不及体制外的上限。
有组数字,大家参考下。在2023年,我国财富总量大致为790万亿元,国有资产360万亿,占比45.6%,1%的富人财富290万亿,占比36.7%,9900万中产阶级财富110万亿,占比13.9%,剩余13亿人财富30万亿,占比3.79%,大致这样一个财富状分布态。
这是流传很广的一份财富分析报告,按比例计算的线多亿人的财富总额,在社会总财富中的占比为3.79%,大多数人确实还是比较贫穷的。这里大家看我经常说的“贫困一生”,不是空穴来风。
,模拟的是体制外道路,看起来工资高,但比较苦逼,身心俱疲的样子,而且中年后尤其接近退休C点时,不断下降。
射线AD,则是体制内道路,不需要跳槽,稳扎稳打,但是一开始基数不高,年轻人进去后容易有无力感,就是“感觉一眼望到了头”,对于觉得自己能力强的人来说,很是难过,也容易出现祥林嫂。
最终两者所赚得的财富多少,体制外其实就是上图旋ABC包着的面积,体制内则是直角三角形ADC的面积。
,在每个城市实际上接近是个定值,如果你在体制外想赚到比同龄体制内同学更多的财富,则你要么提高你抛物线顶点B的绝对高度,比如同学在老家体制内年入20万的时候,你在杭州阿里年入100万,要么你拉长A、C两点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退休后还为孙子、为儿子甚至为自己继续打工。
我幽哥提倡的当然不是后者,而是鼓励你年轻时就为冲击最高的B点而努力,有时外包岗位、996加班、工作不能摸鱼、起早贪黑、租房住、大城市的“二等”居民、忍辱负重,我甚至都是鼓励的。
今天不是讲的体制内外生存法则,而是结合人生而言,无论你选择体制内外,你的人生主要开销在于买房、生娃、养育、充电、再就业、看病、养老、投资等这些重要场合,这些是花钱的事,最怕没钱时。而且,物价和房价并不会因你个人情况而降低单价。
很多人只生一个孩子,也有生二胎多胎的。我根据大量数据,假设俩女同学在一线城市,模拟下她俩的整个职业人生的收入如下图。纵坐标为年收入,横坐标为岁数。
最终,都在40-46岁之间有一次很成功的跳槽,则她俩年收入的峰值大致可以分别达到80万、55万,此后在退休前下行。
当然,挑选对象也是如此,在你收入下行期间,会有断档即没收入的时候,尽管我们曲线图中没有体现。
本文并不简单,花了我大量的数据分析精力和时间。财富现状确实存在一些甚至极大的不平衡,但你先从自己的点滴之间迅速开始积累为好,不要抱怨,从而走上下路到中路再到上路的职业之旅,其实也是C男C女甚至D男D女走向A男A女的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