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9日消息(记者蒋勇)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专家分析:“六稳”之后首次提出“六保”工作,对稳住经济基本盘,把握发展主动权,尽快让中国经济恢复发展活力意义重大。
以往每年四月的政治局会议对于经济的定调最为关键。今年对一季度经济的定调是:经济展现巨大韧性,但挑战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之下,会议强调,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为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六稳”之后中央首次提出“六保”,并把保居民就业放在“六保”首位。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分析,在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保障居民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洪才说:“居民有工作就有收入,也才能有消费,经济发展才有基础。工资下降会影响收入,影响消费,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所以保就业、稳就业,不仅仅是稳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把就业放在重中之重具有现实意义。”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保住就业相当于就保住了经济复苏的希望。“疫情期间占就业比重最高的服务业和消费等行业受冲击最大,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是居民收入增长及消费增长的前提,只有就业保住了,居民收入才能增长,消费也才有增长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保住了就业也就保住了经济复苏的希望,也就为经济发展保留了火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很多企业订单减少,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保市场主体,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
徐洪才认为,中央在复工复产的关键时期提出保市场主体,帮助企业维持正常运转,其实就是想稳住经济的基本盘。
“疫情是一次性的、短期的外部冲击,如果一些小微企业扛不过这个时期,整个经济就会受到巨大的冲击。所以当下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帮助这些市场主体渡过难关,熬过冬天,等春天来临的时候一切恢复正常,那么经济会随之恢复。”徐洪才说。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唐建伟说,中央把市场主体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在明确向企业家传递信心。
唐建伟指出:“政策将聚焦于对冲外需下降以及缓解企业的现金流压力,防止资金链断裂和出现倒闭潮,以免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遭到破坏。同时,要通过简政放权,降低整个社会的物流、土地、能源等基础性成本,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让企业家对未来投资有信心,企业活了,就业有了,投资才能增长,中国经济也才会有活力。”
在复工复产过程中,中央多个部门屡次强调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其重要性再升一级,是综合考虑国内外疫情发展态势后作出的重大决定。
唐建伟分析,只有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中国经济复苏的主动权才掌握在自己手里。他说:“中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在复工复产进程明显加快的过程中,海外疫情蔓延可能会冲击海外相关的产业和行业,影响中国的复工复产。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重要枢纽,复工复产肯定会受到全球供应链中断或休克的冲击。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要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无疑也将明显增强中国经济复苏的确定性。只要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能够维持稳定,中国经济在后三个季度逐季复苏将是非常确定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