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标签 | 邮箱 |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惠州 梅州 汕尾 河源
阳江 清远 东莞 中山
潮州 揭阳 肇庆 茂名
广东经济 广东资源 广东旅游
数字广东 广东扶持 广东基金
广东科技 招商引资 企业风采
广东文化 广东风采
广东故事 广东人物
特色品牌 政策法规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潮州 >

“流量城市”的必修课:如何“管好”密集人群?

时间: 2022-11-02 07:54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563 次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我国城市对类似的场景一般有详细的预案,监控人流的技术成熟且选择多元,这有助于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加之机构改革也有利于类似事故发生时横纵向的协同配合,能够更大限度地减小损失。除了地面上看得见的危险,城市平衡发展与安全,还应往更深处着眼。马亮提醒,城市也应关注地下“隐形”的基础设施,预防“看不见的风险”,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未来。

  截至当地时间11月1日11时,韩国首尔梨泰院踩踏事故的死亡人数已升至156人,另有151人受伤。这是韩国自2014年“世越号”客轮沉没事件发生后,伤亡最惨重的公共安全事故。

  一个细节是,虽然距离梨泰院最近的消防署及急救队距事发地仅250米左右,且他们在接警2分钟后就派出救护车,但由于车道人满为患等因素,最终花了40分钟才抵达现场。

  “政府对无主办方的聚会是否有应对指南?”“警方是否做好了人流管控的准备?”人们在哀悼、悲伤的同时,也在追问和反思:大城市究竟该如何预防和应对类似悲剧的发生?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

  在他看来,我国城市对类似的场景一般有详细的预案,监控人流的技术成熟且选择多元,这有助于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加之机构改革也有利于类似事故发生时横纵向的协同配合,能够更大限度地减小损失。

  除了地面上看得见的危险,城市平衡发展与安全,还应往更深处着眼。马亮提醒,城市也应关注地下“隐形”的基础设施,预防“看不见的风险”,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未来。

  如何举办大型活动,有效开展密集人群管理,是每个大城市都无法回避的课题。单从技术上看,马亮认为如今大城市监控人流量的手段已相对成熟,选择也十分多元。

  例如电子围栏。“就像交通导航一样,只要对GPS能够定位,每辆车都可以去追踪它;如今几乎所有人都带着手机,如果手机信号在某个区域非常密集,就可以预先研判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一些城市也会使用对智能视频的分析,来捕捉或发现可能的风险;或使用“鹰眼”,即无人机、高空望远镜等技术手段,对类似的问题进行预测。“所以在技术上,例如上海、深圳、南通等城市,现在应该说还是非常有把握去做好相关工作。”马亮说。

  但正如他提到的,韩国的互联网普及率,在全球都处于较高水平。此次踩踏事故大多数受伤的其实都是年轻人,他们基本上人人拿着手机。技术层面,人流量的信息原本可以通过信号密度抓取和预测,为何悲剧仍会发生?

  在马亮看来,这可能与后续环节的衔接不当有关。“风险是能够预见的,但是为什么预见风险和预警提示、预案制定,以及出事后的响应与处置没有衔接在一起,这可能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在当地的报道中得到了印证。记者会上,韩国警察厅警备局局长洪起铉承认,虽然警方预料当晚会有大规模人群聚集,但没能想到会因人群聚集而发生大规模伤亡事故。同时,梨泰院万圣节活动没有具体的主办方,而如何处理和应对类似活动,警方确实没有针对性方案。

  首先是体制机制的建设。2018年国家成立应急管理部,各地也成立了应急管理局。除公共卫生以外的应急管理职能都进行了机构管理的“一体化建设”;许多城市还建立了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或者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这些动作无疑都将有利于横向多个部门的协同,以及纵向市县乡甚至社区各级的垂直联动,更好地预防类似悲剧的发生。”马亮表示。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关于大型活动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的法规政策相继出台。比如,修订后的《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于今年8月1日起施行。其中强调,大型群众性活动举办期间,“承办单位应当落实各项安全措施……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维持现场秩序。人员聚集时,承办单位应当采取控制和疏散措施”等。

  此外,“作为典型的应急管理场景,大城市一般对于具有踩踏风险的人员聚集,也会制定专门的预案。”在马亮看来,这些都是预防类似悲剧发生的有力措施。

  虽然如此,在我国应急知识的普及仍有提升空间。马亮指出,“提高避险意识、增强应对风险的技能,我国类似的短板仍然非常明显”。他建议城市应加强市民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的普及,增加实战演练,形成成体系的制度并严格执行。

  实际上韩国此次的踩踏事故,是近年来公共场所安全事故的一个缩影,这也给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敲响了一记警钟。它再次表明:如何统筹城市发展与安全,优化城市风险治理,已成为迫在眉睫、无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如今,大城市是许多人的向往。1978年至今,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9.14亿人,城镇化率从17.9%上升至2021年的64.72%,城市数量也从193个上升至如今的683个。

  放眼全球,人口超过1000万的国家一共30多个;但根据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目前我国共有105个大城市,其中仅城区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就有7个。

  “疫情以来,大家都特别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马亮说,“这两者之间,毫无疑问有其内在的张力,甚至在某些情形下,它们之间还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这正是非常考验地方治理能力的”。

  在他看来,其中的关键是“怎样去平衡两者的需求,在保障发展与维护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要找到这个平衡点,首先就需要梳理和审视城市在过去的建设过程中,可能遗留的问题和短板,摸清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隐形的风险,是破题的关键。马亮指出,对于“看得见的风险”,如今许多城市已经能够较好地预防和解决;但对于“看不见的风险”,比如深埋地下的管网线路、预防城市内涝的排水系统等,在许多城市仍存在安全隐患。

  对此,他建议各大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底数:各种管网线路是如何分布的、哪些需要更新维护、需要哪些部门运营保障......“对于这些至关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相关问题的管理仍然没有做到足够精细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马亮如是评价。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栏目列表

社会新闻

更多>>

精彩阅读

更多>>

点击排行

更多>>

特色资源

更多>>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招贤纳士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