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生活中会遇到这样情况:明明是Type-C接口充电线,但在不同品牌手机上,手机充电速度截然不同,龟速进电量or充不进电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是因为各家手机产品有着不同的“私有充电协议”。
比如,凭借“充电5分钟通线小时”火遍市场的OPPO VOOC闪充,就通过增加触针、电荷泵(增加转化效率让电压减半)的方式,来让自家充电头实现快充;华为初期的FCP协议和高通QC2.0保持一致,后来的自研SCP协议将高电压低电流转换为高电流低电压;而三星直接将PPS协议引用到旗舰产品上。
要知道,这些私有充电协议相互之间并不兼容,很多小伙伴一旦换到别家品牌手机产品,就得适应新的充电器,甚至有的厂商不再随机附赠消费者还要额外花钱购买,很是影响用机体验。
随着手机行业不断成熟,厂商开始寻求解决方案,以便让不同品牌手机充电器实现高效快充和互通、互融,现阶段UFCS快充协议似乎是最优解。那么,从2021年华米OV头部厂商牵头,到9月29日首批融合快速充电功能认证证书落地,手机快充协议统一似乎成定局背后,UFCS有着哪些发展历程,对手机行业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2021年5月份,《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由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审核通过并发布,这算得上安卓手机快充协议统一的前奏。要知道,这份技术规范由信通院、华为、vivo、小米、OPPO牵头,并得到荣耀、瑞芯微、立辉科技等多家合作伙伴支持,它们坐拥90%以上安卓手机市场比重,在业内有相当大线月份,中国通信标准协会、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联合发起“终端快速充电技术与标准推进委员会”;今年8月份信通院联合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制定了《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测试方法》两项团体标准,算是为UFCS(融合快充协议标准,基于上述规范、方法衍生而来)定调。
况且当前市场仅有少数机型支持UFCS协议,将来UFCS充电器市场售价是否符合消费者心理预期、不同品牌手机之间兼容性如何、适用范围有多大、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多长时间周期,这些问题都需要给出答案。对于UFCS协议本身来说,不仅要考虑各家品牌软件系统适配,还要针对市面上机型进行大量测试,甚至兼顾到第三方充电器配件产业链利益,推动难度相当不小。
此外,虽然iQOO 10 Pro已然推送“新增UFCS快充协议,可让支持UFCS协议充电器对手机进行快充”的系统内容,AOHI也推出67W氮化镓双口快充UFCS充电器,并首发支持iQOO 10 Pro,但受限于通用功率,UFCS的充电体验要不如原装的充电器,毕竟200W超快闪充只需十分钟时间就能让电池回满血。尽管能用来“应急使用”,但体验层面的差距很容易形成心理落差。厂商如何在快充卖点和应急使用作取舍,答案显而易见,从市场角度考虑UFCS更像DC调光那种保底功能。
这不仅需要大量的手机、充电配件测试,还需要华为、vivo、小米、OPPO这些主流厂商的工程师进行通力合作,对第三方手机快充供应链来说,UFCS意味着更大的技术挑战。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手机行业很可能掀起UFCS的内卷态势,第三方供应链适配程度、数量多少都有望成为手机“卖点”。
其次,UFCS协议的落地有利于实现真正的“环保”。大家知道这几年苹果打着环保的名义取消附赠原装充电设备,不仅要消费者额外花钱购买配件、还借机征收MFI认证费用,以求赢得更大市场利润。倘若华为、小米这些厂商的私有快充协议得到统一,那么消费者换机时充电器将不再是必需品,也会在消费体验层面和苹果彻底拉开差距,这能真正减少电子垃圾和能源浪费现象,即便不随机附赠也不会引发消费者反感。
再者,UFCS协议有望推动手机配件市场迎来热潮。对消费者来说,UFCS充电器能给各家品牌手机产品供电,这意味着居家使用、日常出行只需一根充电器就能满足用机需求,出于用机体验便捷性和新技术尝鲜心理,很多人会很乐意选择加单。而秉持“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原则的用户,还会督促手机厂商各个机型适配步伐,或许上到万元旗舰下到百元机用户都有望成为消费群体。
在我看来,相比UFCS协议带来体验落差,我们更应该关注国产厂商联合调校行业顽疾,推动新技术新理念落地的思维转变,市场上各家品牌是对手,但面对外来户、面对消费者各厂商之间更是队友关系,与其一味模仿苹果的新功能、新想法,不如从根本的体验层面出发,用贴心功能打动消费者。对UFCS来说,能兼容其他品牌手机产品固然方便,但未来能否引入无线充电概念、通用功率什么时间能追上主流的私有协议、如何抵消与私有协议之间的体验落差,这些都会是未来关注焦点。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