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品牌早已坐不住了,喜茶、书亦烧仙草、甜啦啦……消费者在一家奶茶店的菜单里看到咖啡饮品早就习以为常。狗不理、同仁堂等开卖咖啡也已经不算是新鲜事了,
有分析称,虽然餐饮行业深受疫情冲击,但咖啡市场依然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迹象。美团《2022年中国现制咖啡品类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5月1日,中国内地共有咖啡门店11.73万家,现制市场规模达89.7亿元,订单同比增长178.7%;根据壹览商业的统计数据,2022年1-4月,国内主要的17家连锁咖啡品牌共开新店1545家,平均下来每月新开店386家,门店存量达到16840家。
在如此火热的氛围下,“三四五线万”的传闻,让年轻人们动了辞职回家开咖啡店的念头。在各个社交平台搜索“咖啡创业”关键词,相关推荐甚至可以详细到《创业计划书》,“装修、运营指南”“小城市开店笔记”“咖啡店创业实录”的条目更是数不胜数,但是今年,在咖啡豆大幅涨价、开店成本飙升、客流量受疫情影响锐减的冲击之下,咖啡生意也没有那么好做了,“六亏三平一盈利”更像是行业的现状。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Coffeeplus播客》的主播@Yujia和@Yike,她们分别是咖啡深度爱好者和咖啡行业从业者,以及湃客财经创作者“零态LT”的创始人@胡展嘉,她长期关注饮品市场。让我们从“咖啡第一城”上海出发,探讨咖啡文化和咖啡市场的发展路径,聚焦这门看似“浪漫”的生意。
丁珏汭:上海疫情期间,有人曾在家发酵咖啡豆自制过咖啡,也有咖啡馆通过求助信自救,@Yujia,@胡展嘉,在疫情期间喝到一杯咖啡有多难?你们关注的咖啡馆们生存受影响了吗?
@Yujia:疫情之前,在上海出门不用几十米,就能买到一杯很好喝的咖啡,但是疫情期间,可能需要转好几趟,需要大家接力才能把咖啡送到最后一位“团长”手上。有咖啡爱好者说过“咖啡团结上海”这样的话,是非常让人感动的。也有人和我分享说,“不是我非要买谁的咖啡,不知道哪一天才能走出家门,但是每天都在接收这些我想吃的东西、我喜欢的东西,会让我觉得生活是有希望的”。
但整体感觉大家还是在非常积极地寻求自救。疫情长时间的封控,会让很多人意识到,应该在家里添置一套做咖啡的设备,咖啡从业者们也觉得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个潜在的市场,也在积极做准备。
@胡展嘉:北京疫情期间咖啡馆遇到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客流量的问题。所有商家应该反思,一旦遇到突发的黑天鹅事件,营业如何去维持下去。很可能大部分商家采取的不能说是自救,只能说是止损的措施,就是把店铺关掉。
丁珏汭:有人说上海是对咖啡最友好的一座城市,无论是咖啡馆的数量还是咖啡品类的丰富度都是处于C位的。@Yujia,你对上海的咖啡文化有什么特别的观察?@Yike,在你生活的澳洲,咖啡市场又是什么样的?和上海相比有哪些不同?
@Yujia:目前就国内的这些一线城市来说,上海肯定是最有咖啡氛围的一座城市。对于一位味觉比较挑剔的顾客来说,甚至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喝到一杯品控在线的咖啡。一家上海网红咖啡店的主理人曾说过:“在北京喝咖啡,就好像赴一场展览,是比较庄重的体验。但是在上海喝咖啡是一件不需要特别准备的事情,咖啡文化是进入到整个城市的肌理当中的。”在上海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你可以在咖啡馆看到很多中老年消费者,在其他城市,这是蛮少见的。
@Yike:我自己总结上海咖啡市场,有几个关键词:多元、丰富、有趣、包容。我发现在上海有很多有趣的咖啡馆,主打创意和年轻人喜欢的个性文化。在澳洲反而没有那么多的噱头和创意,相对来讲整个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是比较单一的,这跟澳洲人本身的消费习惯有很大关系。澳洲的咖啡馆大部分都是带餐的,很多创意是体现在菜品上的。
@Yujia:喝咖啡的人群有不同需求,一些人更追求空间概念,会选择经过调味的咖啡饮料;另外一拨人的消费跳出了场景需求,追求咖啡因,但对口感的要求不高;还有一类是咖啡深度爱好者,消费频率高,关注精品咖啡,其中一些还是“器材党”和咖啡豆的“发烧党”。
我再加一类人群,就是年轻一代的主流人群,85 后、90后和 00 后,他们去咖啡馆消费,更多的是为了交际。
丁珏汭:除了跨界卖咖啡,在三四线城市开咖啡店,也似乎是一股热潮。@胡展嘉,为什么大家集体盯上了咖啡生意?小城市的咖啡市场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了?真的有那么多人喝咖啡吗?
下沉市场备受咖啡品牌的青睐,深层的原因是一线城市消费人群已经饱和了,为了增加市场份额和市占率,品牌必须往下沉市场下探。另外一方面,咖啡文化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数据表明下沉市场确实有很多人喝咖啡。但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瑞幸虽然推出了优惠的加盟政策,但对于小城市店主来说,开店成本还是挺高的。另外,如何统一调性、快速地和其他小城市品牌区分出来;如何让“高端”的形象被大众接受、完成破壁;如何对下沉人群分层调研、筛选出精准化受众,这都是有一些门槛和困境的。
丁珏汭:在三四线城市,从业者和消费者所面对的市场形态和一线城市有很大区别。@Yujia,三四线城市的咖啡业态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可能很多在中途就被淘汰了。现在的趋势是,你每到一个三四线城市,肯定会有那么一两家,能够满足咖啡爱好者们挑剔的味蕾,需要你用心去发现。
@Yike: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上生态环境被破坏,人工成本不断上调,咖啡豆的利润空间其实很小了。大量的海上运输也是非常高的成本,这一部分最后也是由消费者来买单。目前精品咖啡市场是非常欣欣向荣的,但是在供给端其实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全球的咖啡产量慢慢地减少,很多品种在恶劣环境下很难被养育好。加工端也有非常多的支出,这些最终都会导致咖啡价格上调。
丁珏汭:很多咖啡头部品牌接连涨价。@胡展嘉,像星巴克、瑞幸、Tims 这种连锁品牌的营业成本都有哪些,它们的盈利情况如何?
@胡展嘉:对于这些咖啡连锁品牌的线下门店来说,房租是很重要的一块成本。除此之外,还要投入商铺装修、咖啡设备、人力和制作的成本。星巴克涨价,其实是为了抵消原材料、人工租金和运营成本的飙涨。在咖啡界有一个说法,是“六亏三平一盈利”,这其实是整个行业创业的常态,整体的盈利情况其实并不是非常乐观。
丁珏汭:很多年轻人开始辞职开咖啡店,像#咖啡创业指南#、#咖啡馆生存指南#,成了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的新话题,当然也有人分享说自己四个月亏了35万。@Yujia,一些优秀的从业者他们是怎么做的?@Yike,作为独立个体开一家小咖啡馆,创始人需要什么样的特质?
比如品牌的创始人在咖啡赛事上,或者在咖啡制作上有一定成就,可以不断地提升整个咖啡供应市场的水准。
2019年的时候,我采访了八位澳洲的资深咖啡人,其中一位是做社区型咖啡馆的老板,他在从业第二十年的时候才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你可能做到第十个项目的时候才会成功,但大部分人在第九个项目时候就“死”掉了,再也起不来了。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