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地处厦门岛东部,1997年,作为特区重要标志的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在这里奠基建设。同年,莲前派出所随之成立。
建所25年来,莲前派出所不断强化“特别敢创新、特别能战斗、特别暖民心、特别讲奉献”的使命担当,忠诚护航会展中心及辖区大开发、大建设,发展形成了“党建莲心、为民初心、警民连心、治理用心”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莲前样本”。该所先后荣获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公安部集体一等功等部级以上荣誉11项、省市级荣誉83项,涌现出一级英模白鸿辉、二级英模郑成忠、一等功臣陈世强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置身改革开放最前沿,莲前派出所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注重用先进科技手段武装全所,率先配备全市第一台户籍专用电脑,迈出了户籍信息化管理的第一步。近年来,莲前所又主动拥抱大数据、大力实施预防警务,先后承担12项厦门市公安局改革试点任务,并于2012年率先启动“两队一室”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藩篱,探索形成“两队一室”新型警务模式。
按照“赋能一室、支撑两队”思路,莲前所不断优化警力配置、警务流程,通过做精综合指挥室,整合勤务调度、研判支撑功能,把原本功能单一的值班台,变成智慧型“勤务中枢”。与此同时,进一步做专社区警务队,实行网格布警,让社区民警一心扎在社区开展治安防控和服务管理;做强案件办理队,着力提升打击犯罪能力,锻造执法办案的“尖刀队伍”。
“所有这些警务调整,都是以释放警务潜能、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莲前派出所所长陈志昆介绍,比如群众纠纷报警,以前由轮值民警接办到底,但大多数情况下,轮值民警不一定了解情况。现在由综合指挥室派单给熟悉情况的社区民警,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效率显著提高。
2021年,莲前所再次为市局智慧社区警务工作试点探路,依托综合指挥室接入全市智慧社区警务平台,对上承接市局、思明公安分局下发的任务标准件,对下组织民警按图索骥开展精准打防管控,有效解决了基层“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在推动基层基础工作标准化、智能化、专业化上闯出了一条新路。
社区民警张剑牵头成立“社区关爱中心”,常态化开展亲情式、守望式、陪伴式关爱行动。在社区,民警们背靠烟火、扎根群众,把“第二张办公桌”搬到百姓家门口,将警务网格与社区网格深度融合,成为群众身边最暖心的“近邻警察”;在指尖,他们创新理念、靠前服务,打造“e政务”自助服务新模式,实现64项公安业务、193项政务民生服务就近办、网上办;在窗口,他们敬业奉献、精益求精,连续17年为辖区群众提供“延时错峰”服务,管的是平凡小事,暖的是万千民心。
良好的群众基础不断释放出社会共治的强大合力。街头巷尾,1.6万余名志愿者通过“厦门百姓”App线上发动、线下响应,守护平安不出事;展会商圈,驻点快调、部门联调,实现纠纷不出门;居民社区,网格化解、关爱纾解、指尖调解“三解”联动,做到矛盾不上交,用一个个“小和睦”,串联起社会“大和谐”。
莲前所用足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五缘”优势,在台胞集中的国际会展中心专门设立台胞服务站,首批试点受理******居民居住证办证业务,推出预约办理、错时办理、延时办理等贴心服务,累计服务台胞10万余人次、台企362家。
1998年,台商林老伯回大陆寻亲。尽管只有一张斑驳泛黄的老照片和一个早已拆迁的旧******,但社区民警苏志雄没有放弃,他翻遍所有能找到的户籍档案资料,走访近60户社区老居民,终于帮助林老伯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林老伯自此在莲前定居,再也没有离开。
走进莲前派出所,一座洁白的莲花雕塑昂首挺立。这是辖区群众根据派出所名字中的“莲”字设计的。莲前所几代民警都将雕塑矗立在庭院最显眼位置,不仅成为莲前警民心连心、一条心的标志,也是在时刻警醒自己“身处灯红酒绿,心中白莲盛开”。
25年来,忠诚、干净、担当、奉献,始终是这支队伍最鲜明的政治底色。莲前所始终将政治建警摆在首位,把“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廉”融入精神血脉。尤其在2021年,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队伍教育整顿,创新实行“五必知六必谈七必访”思想政治工作法,针对性加强“八小时以外”管理,通过对“小问题”早提醒,让“大问题”不发生。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莲前所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持续打造与特区形象相匹配的素质、形象“双一流”警队。组建廉情观察员队伍,依托“E警队”全息掌握民警重大事项、现实表现情况;首创法制员进支委制度,首批建设智慧办案场所,创下近10年累计办理案件2.1万余起无错案的佳绩,先后3次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建立“三色亮单”制度,每月根据工作绩效实行“红单”表扬、“白单”提醒、“黄单”警示,形成鲜明导向。建所25年保持队伍零违纪。近5年来,全所立功受奖民警126人次、辅警84人次。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