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当F-22首次在美国上空腾空起飞时,它就像是天空中的一头猛禽,隐身、超巡、机动性拉满,
美军当时信心满满,觉得这款五代机能让任何对手望尘莫及,然而谁能想到三十年后的今天,美国《国家安全期刊》却刊文痛心疾首,直呼F-22的出口禁令是“战略大错”,让美国在面对中国歼-20的崛起时,空优优势逐渐消失,后悔都来不及了。
而F-22“猛禽”作为全球首款五代隐身战机,集成了当时最尖端的技术,不仅雷达反射面积极小,超音速巡航不用开加力燃烧器,推重比和机动性更是让四代机望尘莫及。
美国当时觉得,F-22就是美国空军“压箱底”的宝贝,绝对不能让技术泄露,尤其是隐身涂层、复合材料和先进航空电子系统这些“黑科技”。
于是在1998年,美国通过《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明确禁止F-22向任何国家出口,哪怕是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这样的铁杆盟友也不行。
当时美国的逻辑是F-22是高端自用,专门为高烈度战争打造,而F-35则是面向盟友的多用途战机,形成高低搭配的完美组合,这策略听起来天衣无缝,对吧?
1990年代,中国的空军还停留在歼-8II的时代,雷达探测距离短、导弹半主动制导,战斗力跟美军的F-15、F-16差了好几条街,更别提F-22这种跨代平台了,当时的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压根儿没把中国空军当回事,认为中国至少要到21世纪20年代才能摸到五代机的门槛。
结果呢?2011年歼-20首飞,2017年歼-20正式服役,比美国预期的进度提前了整整15年。
更夸张的是,歼-20不仅来了,还带来了PL-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高达200-300公里,直接把美军的AIM-120D甩在身后。
到2025年,歼-20的服役数量已经超过200架,彻底碾压了美军仅剩的183架F-22,其中线架。
这下美国人傻眼了,原本设想用少量F-22配合大规模F-35维持代差优势的计划,被中国空军的崛起彻底打得稀碎。
首先是工业层面的惨痛代价,F-22原本计划生产750架,但因为没有盟友订单,生产规模一缩再缩,最终在2011年停产,只造了195架,其中包括测试机和训练机,线架左右。
如今每架F-22的成本也因此飙升到1.5亿美元以上,维护费用更是高得离谱,隐身涂层的修补就占了维护工作的50%。
生产线一关,供应链也跟着散架,复合材料、雷达、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产业能力大幅萎缩,2017年,美国空军曾研究过重启F-22生产线的可能性,结果发现需要250亿美元的启动成本,还得重新培训工人、找新供应商、建新厂房,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就好比你把一座建了一半的豪宅拆了,十年后再想重建,发现图纸丢了、工人跑了、材料也没了,只能干瞪眼。
但说一千道一万,美国线的出口禁令,而在于对中国空军崛起的严重误判,2011年歼-20首飞时,美国还有人觉得这不过是“样子货”,技术上不可能追得上F-22。
结果歼-20不仅飞起来了,还装上了国产WS-15发动机,推力高达180千牛,比F-22的F119发动机还猛。
再加上中国在人工智能、无人机协同和电子战领域的快速进步,歼-20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战斗机,而是一个“体系化”的作战平台,在2024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还展示了FH-97A“忠诚翼人”无人机,能与歼-20协同作战,大幅提升战场感知和火力投射能力。
反观美国,F-22的“忠诚翼人”计划还在起步阶段,首批无人机要到2025年才能交付,这种差距,让美国空军的制空优势在亚太地区变得岌岌可危。
现在美国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F-22的生产线早已关闭,重启无望,供应链断代,技术工人流失,连最基本的维护都成了难题。
其实说白了,美国就是被自己的傲慢坑了,当年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技术封锁得滴水不漏,结果没想到中国不仅追上来了,还在数量和体系化上实现了反超,美媒现在喊着“后悔来不及”,其实有点马后炮的意思。
但历史不相信眼泪,战略失误的代价就是这么残酷,现在的美国空军,只能靠给F-22砸下80亿美元的升级费用,装上红外防御系统和隐身油箱,硬着头皮撑到2030年,中国空军也必定会一次又一次提醒美国,让其刮目相看。
(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